放棄炒股這些年

放棄炒股這些年

最近看了篇文章,講一位投資者放棄炒股、轉投基金的經歷,這正好也是我平時經常和大夥叨叨的話題,受啓發也給大家講講我自己當初從炒股到改買基金的轉變吧。

我還去查了一下自己過往的統計記錄,主動基金組合是 2018 年初建立起來的,保持了多年的炒股收益覆盤大約在 2018 年 6 月斷掉,算下來也 2 年多的時間了。

當時這個改變最重要的因素肯定還是收益,發現基金躺着賺錢的收益比我自己炒股折騰只高不低,不然我不論如何也不會放棄的。

但放下炒股這麼多年,我現在反思,最大的好處可能還不是收益本身。

解放焦慮

我炒股時的收益還算可以吧,運氣加上也許那麼一點點能力,至少一直是賺錢的,但有個問題我一直挺難受的。

我們都知道好資產下跌反而是買入的好時機,但問題在於下跌的不一定都是好資產。所以每逢下跌內心都很是掙扎,一方面覺得應該堅持、甚至應該加倉,另一方面又不停懷疑“這到底是不是好資產”。更何況每當股票下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拿着放大鏡挑毛病,心態更容易崩。

當時心裏壓力真挺大的,直到我發現了一個好東西,指數基金低估買入。

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指數基金是個公認的好資產、不會死,因為指數背後的企業代表了國民經濟。指數下跌不存在股票下跌的那種糾結,只要心夠大幾乎總能賺到錢。(主要是滬深、中證、紅利這類寬基指數)

而且看到指數基金低估買入、高估賣出的收益也不差,炒股一下就沒那麼香了,開始研究基金。

再後來我發現優秀的基金經理能夠持續創造超額回報,這就連低估買入、高估賣出也可以省了,只要躺着一直買買買就能賺錢,這麼多年就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至今收益也確實還不錯。

基本就是這麼三個階段:

  1. 炒股時糾結一筆投資是不是好資產,但限於認知、可能永遠無解;

  2. 後來知道指數估值,找到了一個好用的解題思路,從無解到有解;

  3. 再後來改買主動基金,作業不用自己寫了,從有解到不再需要解。

回顧這個經歷我發現了這麼一件事兒,相比於投資收益,這個改變對我更大的幫助更在於解放了對投資的焦慮,更容易把精力專注在自己的主業、副業或者思考問題上。

對我自己而言,當基民的生活比以前當股民的時候幸福太多了。

解放時間

不過即使徹底轉投基金以後,偶爾接觸到投資做得風生水起的小夥伴,看着人家那收益,心底還是會有那麼一絲絲羨慕。

有時候我也會忍不住問自己,假如我再回去花時間研究炒股或者投資,帶着比以前更強的認知,到底有沒有可能獲得比現在更好的回報呢?

但是後來我發現自己算錯帳了——收益率更高並一定不等於收入更高。

拿基金投資的收益和職業投資的收益比其實不公平,職業投資的收益率固然可觀,但這是靠時間堆出來的,但細想想,同樣的時間成本基金躺賺不花時間 + 一份副業或者精進主業帶來的回報未必就差。不能拿基金收益和職業投資比,得拿基金收益 + 主業收入比才對。

我們一天 24 小時的人力資源才是一切財富的基本盤,比收益率更加重要的是我們的時間投入產出比,同樣的時間你放在自己的工作上產出往往會更高。

……

這段經歷和感悟讓我成了一個特別奇葩的理財博主。別人都是成天講看這個、研究那個,我這成天勸大夥投資少花點時間,這個不要做、那個也不要幹 。

但我還會堅持下去,因為在我看來,理財管理的不僅僅是投資本身,更是我們自己的人力資源和內心對於財富的焦慮。

理財應該為個人的總收入和總財富負責,而不是盯着投資收益率看。這不僅僅包括我們要做什麼,更關乎不做什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9 字。

轉載請註明: 放棄炒股這些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