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驚蟄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作者:小滿,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去年9月份開啓“限電潮”的情況還歷歷在目。最近,“限電潮”再次席捲長江流域多個地區。其中,江蘇部分企業已輪流停產,而四川為了保障民生用電,上級部門下發通知從15日起,工業電力用户“讓電於民”,停產停工6天。
驚蟄研究所在去年9月全國限電期間發佈的文章《一線訪談丨限電潮裏的眾生相》中,曾提到1998年、2010年分別為了緩解電力供應過剩以及首次實行能耗“雙控”目標而出現的“用電荒”,而“限電潮”恐將成為一種輪迴,在工業發展和居民生活之間反覆拉扯。
至於今年的限電,除因惡劣天氣等客觀因素導致的用電供應緊張外,更折射出全球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能源變革正在面臨的陣痛。
極端天氣水電告急去年之所以會出現“限電潮”,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供給側改革和“雙碳”環保目標下,燃煤供應在短期內出現了緊缺現象。再加上全球疫情帶來的原材料減產、物流運輸滯緩等影響,導致煤炭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一路上漲。
2021年7月到10月,秦皇島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從每噸1000元漲到每噸2600元左右,原料成本暴漲一倍多。但是由於我國電價受市場供需、宏觀調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因素影響,用電價格不能隨成本抬升而上漲。於是為了避免因“虧損發電”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只能通過限電的方式有計劃地保障工業生產和民生基礎用電。
在去年因缺煤導致用電荒後,電力系統內部也通過擴大煤電交易價格浮動範圍、簽訂長單協議等方式,幫助發電企業對沖原料價格造成的成本波動。並且在煤炭價格回落後,全國25省電廠的煤炭庫存絕對值也達到了1億噸以上。因此,今年的限電潮並非燃煤供應緊張導致,而是另有原因。
8月15日,微博話題#重慶嘉陵江都被曬乾了#登上熱搜。網傳視頻顯示,疑似嘉陵江水位回落,部分河牀露出水面。聯繫到近日重慶地區的極端高温天氣,有網友戲稱江水被“曬乾”了。但根據長江委水文上游局工作人員的説法,其實是上游降水減少導致的。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暑期長江上游地區持續降雨偏少,7月份降雨量較歷年平均量減少兩成,8月份上旬降雨量較歷年平均量減少五成,最低水位較歷年8月均值低1米左右。降水減少除了導致河牀裸露外,還會直接影響水電產能。
長江水電的主要來源是水流在6600米的落差層層下落過程中的勢能轉化,而在長江綿延6380公里的河道上,有6300米的落差集中在長江源頭到四川宜賓一段,幾乎佔到長江總落差的95%。2021年末的數據顯示,四川水力發電裝機容量達8947萬千瓦,水力發電量3531.4億千瓦時,佔全省發電量的81.6%,高於全國67個百分點,水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
從歷史數據來看,每年的5月到9月是長江的豐水期,但今年7月份開始的高温乾旱天氣,讓原本充沛的水電供應面臨“無水可用”的局面。根據《四川日報》的報道,7月份四川地區水電來水偏枯四成,8月以來達到五成。國家電網四川電力公司的數據顯示,天然來水電量從同期的9億度,下降到了4.5億度,下降幅度達到50%。
與此同時,全國南方城市入夏便接連開啓高温模式,全國夏季用電量激增。作為“西電東送”的重要輸出省份,四川除供應省內,還要向重慶、湖南、江西、江蘇、浙江、上海送電。由此在水電供應大幅減少、用電需求激增的雙重作用下,產生了巨大的電力缺口。
“飢餓石”重現,歐洲能源危機蔓延當嘉陵江因為枯水期露出河牀時,遠在數千裏以外的歐洲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據外媒報道,持續的高温天氣侵襲下,歐洲遭遇500年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乾旱,這導致捷克境內易北河(Elbe River)裏具有數百年曆史的“飢餓石”(hunger stones)再度浮出水面。
所謂“飢餓石”,其實就是被刻上特殊印記的石頭。過去歐洲人為了標記航道警示水位,會在河心或河邊的大石頭上刻上低水位紀錄,當航道水位降低,這些帶有特殊印記的石頭就會露出水面,航運也將被迫停止,無以為生的人們只能忍飢挨餓。
與國內四川水電發電量大減的情況相同,法國和西班牙的水庫水位在7月份時,已經降至2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作為歐洲人均水壩數量最多的國家,西班牙8月份的全國水庫蓄水量只剩下庫容的四成。據挪威呂斯塔德能源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歐洲水力發電量較去年同期減少兩成,其中意大利過去12個月的水電發電量驟減40%,西班牙的水電發電量也猛降了44%。
不僅水電產能大幅縮減,歐洲煤電供應也因為航道水位下降,受到不小的影響。在主要依靠內陸水運運輸能源物資的德國,作為煤炭重要運輸通道的萊茵河近日水位暴跌,使得運送煤炭和汽油的船隻航行難度大大提高,燃煤供應愈加緊張,部分工廠不得不限制生產或完全停產。根據德國尤尼珀公司的説法,萊茵河的低水位可能導致其旗下兩家火力發電廠在9月停運。
不過與國內因為極端氣候導致的“用電荒”相比,歐洲的能源短缺問題還有“人禍”的原因。3月份俄烏衝突發生後,歐洲各國開始減少俄羅斯天然氣的訂單,到8月份歐盟對俄羅斯的煤炭禁令開始生效。由此產生的能源缺口,不僅導致歐洲地區電價飛漲,還倒逼歐洲國家不得不重啓煤電,並從其他國家購買大量能源。
據外媒消息,截至7月份英國天然氣價格較俄烏衝突前上漲了75%,電價上漲了42%,相關機構測算,能源價格的誇張漲幅將直接導致每個英國家庭一年的生活開支增加16471元。另據彭博數據顯示,8月16日法國電力也達到了466.21歐元/兆瓦時,較去年同期僅為84歐元/兆瓦時的電價,同比漲幅達到455%。德國的基準負荷電力價格也一度上漲到563.76歐元/兆瓦時(約合3.8元一度電),同比上漲約500%。面對巨大的成本上漲,歐洲的工廠也不得不選擇主動減產以減少損失。
舊能源在歐洲“迴歸”在疫情之前,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碳中和目標都在穩步推進,新舊能源轉換逐漸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但疫情、俄烏衝突以及極端天氣等多種突發狀況的產生,無疑打亂了人們的節奏。
目前,發達國家主要通過使用天然氣替換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來實現減碳目標。但隨着碳中和浪潮席捲全球,市場需求出現大幅上漲,加上全球氣温不斷升高,天然氣產量出現波動,後疫情時代天然氣的開採、運輸成本價格也在顯著上漲,多方因素一同抬高了天然氣的價格。在天然氣供給有限的情況下,歐洲國家的搶購也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不良影響。
去年7月,巴基斯坦提出總價約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0億元)的天然氣訂單,但最終卻無人接標。此外,巴基斯坦已經支付但尚未交付的天然氣,也被供應方主動違約後轉運到歐洲。這意味着,歐洲國家集體搶購造成的天然氣溢價,已經超出巴基斯坦這一發展中國家的支付能力。
但是,全球天然氣的來源是有限的,即便有能力支付不斷上漲的天然氣價格,但俄烏衝突的爆發無疑切斷了歐洲國家主要的清潔能源來源。無論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還是基於不斷飛漲的天然氣採購成本,歐洲重新採用煤炭等舊能源都成為階段性的必然選擇。
道達爾首席執行官Patrick Pouyanne也表示,隨着天然氣價格的飆升,煤炭變得緊俏,這對實現清潔能源的目標顯然產生了不利影響。“用天然氣取代煤炭有利於應對氣候變化,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降低價格。因為煤炭如今已經成為了市場上最佳選擇——煤炭比所有其他能源都便宜。”
對於當下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尷尬境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的《可再生能源2022年全球狀況報告》報告也指出,世界所期待的全球能源轉型根本沒有發生。後疫情時代各國追求的經濟復甦,也直接導致全球能源需求增加了4%,而這部分的能源需求主要由化石燃料滿足。
坦白來説,舊能源在歐洲的迴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去發達國家在減碳目標上的過度自信。為了表現對減碳環保目標的積極性,歐洲的清潔能源在其電力供應結構中的佔比達到了38%,但是這種高比例幾乎依賴於進口天然氣,且發達國家對依賴單一能源供給可能會被限制的情況毫無準備。這種過於理想化的策略和思路,與真正達成減碳目標恐怕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由此,舊能源在歐洲的“迴歸”也給追逐減碳目標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啓示。
首先是保持清潔能源的多樣化發展,包括風電、光電和水電的均衡發展,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電力來源導致能源緊缺;其次,電力來源需要考慮季節性和易用性的問題,例如提升光電設備的普及和應用,減少電能在遠距離傳輸中產生的損耗;第三,提升儲能能力,將電能存儲起來,以削減季節性用電導致的需求激增。
回到民生層面,本輪國內因為水電供應減少造成的限電潮預計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主要理由是隨着入秋後的氣温降低,夏季用電需求的情況將得到緩解。並且在全國範圍內,水電供應在全部電力供應中的佔比較小(2021年為14.6%),很容易通過火力、光伏等其他供電方式來填補供電缺口。
需要指出的是,據世界氣象組織預計,類似今年這種規模和程度的極端高温天氣,將在未來幾十年中越來越頻繁。無論人們通過何種方式來實現“雙碳”目標,高温等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都將至少持續到本世紀60年代。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