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疫情影響,2020年以來,房地產行業在資本市場跌宕起伏。5月21日,中指研究院發佈的上市房企研究報告顯示,房地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略有下滑,股東收益水平出現回落,企業間的盈利能力、財務穩健等指標分化也越來越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盈力能力較強的產業新城已經成為房企的常態發展模式。在業內人士看來,隨着產業新城上市、基礎設施公募REITs破冰,也將提升產業新城的運營實力,未來把握產城融發展方向更為關鍵。
增收不增利,上市公司股東收益水平回落
因受疫情衝擊,整體來看,2020年滬深及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總資產增速創近幾年新低。據中指研究院5月21日發佈的上市房企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滬深上市房地產公司總資產均值為1400億元,同比增長率為13.7%,增速較上年回落4.2個百分點;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總資產均值同比增長13.8%至2333億元,增速較上年回落7個百分點。
對此,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表示,過去一年,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工具箱不斷完善,即便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房地產上市公司仍取得了好的業績,收入規模再創新高,但是利潤增加不顯著,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據上述報告顯示,2020年,滬深、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營業收入均值分別為312.1億元、507.4億元,同比增長13.1%和14.8%;淨利潤均值分別為33.4億元、63.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0%、增長3.5%。
在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副總監劉水看來,出現增收不增利主要是因為市場受到疫情的影響比較大,房地產企業的施工以及竣工明顯滯後。
報告還顯示,2020年,房地產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略有下滑,股東收益水平回落。其中滬深上市房地產公司每股收益均值為0.75元,較上年下降13.4%,內地在港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均值為0.95元,同比下降0.9%。
對於股東收益,劉水分析認為,中小企業下滑比較明顯,而部分龍頭房企出現了逆勢增長,比如萬科、新城控股、融創、華潤和中海的每股收益均在3元以上,其中融創、新城每股收益超5元;而綠城、寶龍地產和中國奧園也展現出了高成長性,每股收益同比增長率分別為90.9%、46.5%和39.9%。
除了股東收益水平分化之外,劉洪玉表示,企業間的很多指標也在持續地分化,盈利能力、財富創造力和財務穩健等方面差異化越來越明顯。
產業新城注重長期回報,盈利能力普遍較強
眾所周知,房地產板塊受調控的影響比較明顯,市場的走勢與政策的關聯性很強,比如“三道紅線”等政策出台一度引起房地產板塊行情走低。對此,劉水提到,從A股和H股來看,都有70%左右的房地產公司市值在去年一年出現了明顯的下跌。
在提高房企市值方面,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做房地產代建、分拆物業上市、聚焦都市圈外,產城融合也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事實上,近幾年,投資產業新城已成為房企發展的趨勢之一。
5月21日,中指研究院發佈的2021中國產業新城運營商評價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產業新城運營商營業收入普遍有所下滑,但是產業新城運營商的盈利能力普遍較強。從盈利規模看,產業新城運營商淨利潤規模在10億-20億元之間,只有招商蛇口淨利潤超過50億元。從盈利能力來看,個別運營商長期持有股權取得收益,利潤水平大幅提升。
而不同於房地產開發企業,產業新城運營商以產業運營為核心,以長期投資回報為主線。2020年,產業新城運營商增值業務收入加大,通過可持續性收入迴流現金,負債水平較低。
業內人士認為,產業新城運營已經成為房地產的常態發展模式,不過,清醒認識宏觀趨勢、把握產城融發展方向更為關鍵。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表示,產城融合是新時期我國城市建設中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模式。近年來,一批產業新城、科技園區、特色小城鎮,依靠較高成長性的產業導入,取得了較快發展,但也有一些地方在導入產業時錯誤地估計形勢,或選錯方向,或缺乏要素支撐,導致產業增長乏力。疫情之後,如何重拾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的建設勢頭,首先需要對當前形勢作出合理、準確的判斷。
劉水也認為,2021年房地產長效機制持續完善,市場將呈現弱週期,房地產上市公司更應緊跟國家政策,精準把握市場機遇。未來,合作主體多元化將助力產城發展升級,而園區上市、基礎設施公募REITs破冰的創新融資模式,也將提升產業新城運營實力。
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張彥君
來源:新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