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全年經濟有望保持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財經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倪銘婭)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一季報”出爐。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493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8.3%,比2020年四季度增長0.6%。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良好。同時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國際環境錯綜複雜,具有較強的不確定、不穩定性;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凸顯,發展中又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下一步,要持續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線,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深化改革開放創新,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小標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3.9%

  消費數據加快增長成為一季度數據一大亮點。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9%,兩年平均增長4.2%,超出市場預期。3月份當月餐飲收入首次高於2019年同期,表明餐飲業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談及如何進一步促進消費市場的穩定復甦,劉愛華表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壓力仍然比較大,對居民消費信心仍有一定影響。要繼續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健全城鄉流通體系,為消費創造更加有利條件,同時穩就業、增收入,落實落細相關政策。

  圖片説明:資料圖,新華社發

  投資方面,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6%,環比增長2.06%。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認為,一季度企業中長期信貸增長較快,對應着基建、製造業等需求較為旺盛,有望加大資本開支力度。下一階段,專項債券迎來加快發行的窗口期,會繼續對基建投資形成支撐,基建投資表現有望繼續改善。

  此外,温彬稱,今年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25.6%,兩年平均增長7.6%,與前兩個月兩年平均增速持平,全國商品房銷售保持較旺態勢,與近期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長情況相一致。“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作用下,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的趨勢較為明顯,預計下一階段將繼續回落。”他説。

  (小標題)CPI漲幅料保持在温和區間

  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上漲,帶動國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漲幅走高,未來PPI是否有大幅上行壓力?對此,劉愛華表示,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會從貿易、投資等不同渠道對國內一些行業價格造成影響。但從目前PPI上漲的結構性特徵看,主要是影響了一些上游行業,對下游行業的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

  “供需關係是決定價格最根本性的要素。”劉愛華表示,目前在經濟恢復大勢下,供給的質量、能力都在逐步改善,而需求仍然處於恢復過程中。綜合來看,國內上游產品價格不具備長期上漲基礎。

  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方面,劉愛華表示,我國工業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能力比較充足,宏觀調控手段比較有效有力,從供需基本面來講,工業消費品不存在大幅上漲的基礎。從食品價格看,目前,在各地保供穩價各項措施作用下,生豬產能得到顯著恢復。豬肉價格持續下行有基礎,糧食價格最近也比較穩定。此外,目前服務業不管是供給還是需求都處於恢復期,服務業價格隨着後期供給需求的逐步恢復,可能會呈現温和上漲態勢。“從這三個方面看,全年CPI漲幅有望保持在温和區間。”她説。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CPI的直接影響、間接傳導均有限。但受低基數、線下消費恢復等因素影響,CPI同比漲幅或於二季度有所抬升。

  (小標題)宏觀政策仍需給予必要支持

  劉愛華表示,全年經濟有望保持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但要看到,經濟環境仍然存在比較強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要保持清醒,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太牢固,部分服務業、小微企業增長仍然偏慢。面對經濟恢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持續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線,促進全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宏觀政策仍需給予必要支持。温彬認為,與去年相比,今年宏觀政策要平衡穩增長、防風險、控槓桿、防通脹等多重目標。他建議,下一階段宏觀政策要繼續穩字當頭、以我為主,繼續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促進就業改善質量提升,加大力度提振內需,穩定外貿與出口,牢固復甦基礎,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同時,關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內外部風險做好應對準備。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認為,當前經濟復甦基礎還不牢固,加上國際環境複雜多變,需要經濟政策繼續給予扶持。政策仍需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急轉彎。應繼續幫扶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領域和羣體。今年結構性減税政策應加快落地。在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情況下,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導向作用,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同時發揮財政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促進供給側勞動生產率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