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題記
我國自2009年開始推廣新能源汽車,2010年出台補貼政策,到現在剛好經過了十年時間。在這十年時間裏,我國新能源年產銷突破百萬輛蟬聯“世界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國”。其中不乏,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快速登頂,也不乏樂視、賽麟等企業落得一地雞毛。
車輿傳媒旗下專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平台【新能源觀察】將重磅推出
#新能源十年怪狀系列報道#
,一一解開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晚起步數十年的中國汽車行業之所以敢喊出“彎道超車”的口號,離不開真金白銀的財政補貼做基石。自從2010年財政補貼出台算起,十年時間兩級財政早已投入超千億元的補貼。
有羊的地方,就一定有薅羊毛的人。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真金白銀的補貼面前,滋生了一批靠“騙補”為生的新能源車企。尤其是在2015-2016年,新能源汽車行業並不是比拼誰的產品更具優勢,而是比誰騙補的手段更為高明。2016年,央視曝光了這一內幕,據當時《國內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彙總表》顯示,93家國內主要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中,涉及騙補車企72家,騙補車輛76374輛,涉及金額92.7億,平均一輛車騙12萬。
這些瞠目結舌的數字背後,車企們的“高招”都是如何落地的呢?
南京金龍偷天換日,開沃汽車捲土重來
2015年12月,南京金控中標了廣東中山某地一批8.5米純電動客車採購大單,按照合同約定需要在2016年3月25日前把所有車輛全部送達採購人指定的地點,並驗收合格交付採購人使用。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南京金龍在2016年交付的這一批純電動客車中,明知道所使用的電池並不符合當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車型目錄》因而不能獲得國家相應的補貼,因此南京金龍私自將其電池銘牌更換為符合補貼政策的產品,上演一出“狸貓換太子”的好戲。按照當時補貼政策,8-10米純電動客車每輛可獲得40萬元補貼計算,南京金龍如願得到3200萬的中央財政補貼。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南京金龍似乎很擅長做“偷天換日”的事情,如果不熟悉客車領域的人似乎並不知道南京金龍已經搖身一變成為開沃汽車了。1987年,黃宏生在香港創辦創維,2004年卻因串謀盜竊及串謀詐騙創維繫5000多萬港幣而被香港廉政公署調查,並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2009年,黃宏生提前保釋,次年拋售創維1億股股份,套現約9億港幣,成立了創源天地投資公司。2011年,創源天地重組南京金龍,持股60%,後來又繼續增持至88%,廈門金龍和南京東宇的持股比例,最終稀釋為3.6%和8.4%。
2016年5月份,南京金龍低調更換LOGO,“南京金龍”字樣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則是凱沃汽車。而此時,正是財政部等相關部委聯合核准調查車企騙補期間。不知道南京金龍是否屬於“幸運兒”,但是這筆涉嫌3200萬的非法騙補並未被查出。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蘇州金龍無中生有,涉案8億人財兩空
並不是所有的車企都會像南京金龍這麼“好運”。在2016年9月8日,財政部網站公佈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騙取財政補貼的部分案例中,蘇州金龍以5.192億元成為涉及騙補金額最大的車企。在國家財政部聯手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調查後,發現蘇州金龍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683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導致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192億元。
最終,依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有關規定,除收回5.192以騙補費用之外,還將按問題金額的50%處以罰款,即2.6億元。前後蘇州金龍遭遇近8億元的處罰,同時自2016年起取消蘇州金龍中央財政補貼資格,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其問題車型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予以剔除。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這一新能源汽車行業史上最大的罰單,也令蘇州金龍就地坍塌。要知道,2015年蘇州金龍的營收規模是104.84億,淨利潤為4.81億。蘇州金龍發佈訃告,稱其總經理吳文文因病離世,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吳文文系跳樓身亡,原因是“壓力太大,不排除患抑鬱症的可能”。
吉姆西唱空城計,取消資質已經破產
吉姆西本是蘇州吳中區的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不過在工信部的產品合格證的備案中瘋狂的增速直接引發了相關部門的關注。2015年上半年,吉姆西只報備了25台合格證,而12月僅僅一個月則上傳了2905個合格證,以此計算的話,吉姆西12月產量佔比全年達到80%。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在相關部分實地調查走訪中,發現吉姆西的生產車間極為簡陋,製造水平也非常低下,而且整個廠區能看到的產品不過百餘台,根本不像是月產銷能達到近三千台的規模企業。吉姆西的秘密在於,壓根就沒有生產和銷售新能源產品,從三電車身到車輛識別代碼,甚至是銷售端的買家均是假的。其中也不乏,實際交付七八台車,但卻通過編造採購、車輛生產銷售等原始憑證和記錄,上傳虛假合格證,違規辦理機動車行駛證等手段,虛構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業務,按照四五十輛的標準領取財政補貼。
最終,吉姆西涉嫌騙補2.6億元,被取消生產資質,已經破產。
財政補貼是一把“雙刃劍”,部分車企的“騙補”行為也只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所必然會經歷的“陣痛”。在摸着石頭過河的情形下,國家對補貼政策也在不斷優化,其中一方面是基於鼓勵新能源車企提升核心技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最大程度的規避惡意“騙補”。隨着近年來,補貼逐步退坡,甚至趨於取消,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發展將真正走出政策温室,經歷市場經濟的優勝略汰才能真正立於不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3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能源客車騙補起底:有人瞞天過海,有人跳樓自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