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推進氫能產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財經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閲讀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要將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裝備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入融合發展,也要堅持穩慎應用、示範先行,推進氫能產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研究制定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外發布。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表示,氫能產業技術密集、覆蓋面廣、帶動效益強,對減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排放、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佈局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有力支撐實現“雙碳”目標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國內氫能產業已初步掌握氫能製備、儲運、加氫、燃料電池和系統集成等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家。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氫能成為“綠色辦奧”理念的重要體現。“飛揚”火炬採用氫能作為燃料;冬奧賽區共投入氫燃料電池汽車1000餘輛,配套建設加氫站30餘座,全面實現交通領域綠色用能。

但是,我國氫能產業仍然處於發展初期,面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後等諸多挑戰。

“《規劃》科學分析了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現狀,明確了氫能在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戰略定位、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提出了氫能創新體系、基礎設施、多元應用、政策保障、組織實施等方面的具體規劃,為我國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表示。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國將形成較為完善的氫能產業發展制度政策環境,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製造工藝,初步建立較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

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產業佈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有力支撐碳達峯目標實現。

到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對能源綠色轉型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據介紹,本次發佈的《規劃》是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N”之一,全面對標對錶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緊扣碳達峯、碳中和目標。

“統籌謀劃、整體佈局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既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也為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撐。”王翔説,在能源供給端,氫能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體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在能源消費端,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

將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入融合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的家底如何?

氫氣製備方面,我國氫氣年產能約為4000萬噸,年產量約為3300萬噸,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構成,煤制氫和天然氣制氫佔比近八成,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還很小。

氫氣儲運方面,我國現階段主要以高壓氣態長管拖車運輸為主,管道運輸仍為短板弱項。目前我國氫氣管道里程約400公里,在用管道僅有百公里左右。

氫氣加註方面,我國已建成加氫站200餘座,但主要以35MPa氣態加氫站為主,70MPa高壓氣態加氫站佔比小,液氫加氫站、制氫加氫一體站建設和運營經驗不足。

《規劃》在統籌全國氫能產業佈局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全管理的具體要求,致力於加快構建安全、穩定、高效的氫能供應網絡。

合理佈局制氫設施。《規劃》要求,結合資源稟賦特點和產業佈局,因地制宜選擇制氫技術路線,逐步推動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

穩步構建儲運體系。《規劃》強調安全可控原則,支持開展多種儲運方式的探索和實踐,逐步構建高密度、輕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氫能儲運體系。

統籌規劃加氫網絡。《規劃》強調需求導向原則,統籌佈局建設加氫站,有序推進加氫網絡建設。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支持依法依規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的場地設施改擴建加油站,探索站內製氫、儲氫和加氫站一體化的加氫站等新模式。

氫能產業鏈長、技術難度大。目前,我國氫能產業處於發展初期,相較於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部分關鍵核心零部件和基礎材料依賴進口等問題。

“《規劃》將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氫能製備、儲存、輸運、應用全鏈條,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裝備自主可控能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入融合發展。”王翔説。

為了形成高效完備的產業鏈,《規劃》從聚焦關鍵核心技術、聚焦創新支撐平台、聚焦專業人才隊伍、聚焦國際合作機遇等4個方面進行部署。

“我們要抓住機遇,努力實現氫能科技革命性突破,推進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的全面成熟,促進氫能在交通、工業等重點應用領域大規模市場滲透,搶佔國際前沿陣地。”歐陽明高表示。

堅持穩慎應用、示範先行,嚴禁不顧本地實際,盲目跟風、一哄而上

安全性是氫能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和內在要求。《規劃》要求,建立健全氫能安全監管制度和標準規範,針對氫能製取、儲存、運輸、加註和應用全產業鏈,強化重大安全風險的預防和管控,提升全過程安全管理水平。

“當前,我國氫能產業在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發展步伐不宜過快,須立足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條件,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經濟性和市場空間等因素,科學優化產業佈局,引導產業規範發展。”王翔説。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介紹,《規劃》堅持穩慎應用、示範先行,堅持以市場應用為牽引,因地制宜、穩慎拓展氫能在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應用場景。

有序推進交通領域示範應用。重點推進氫燃料電池中重型車輛應用,不斷擴大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市場規模。

積極開展儲能領域示範應用。發揮氫能長週期、大容量儲能優勢,探索培育“風光水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

合理佈局發電領域多元應用。因地制宜佈局氫燃料電池分佈式熱電聯產設施,開展氫電融合微電網示範。鼓勵開展氫燃料電池通信基站/備用電源示範應用,並逐步在金融、醫院、學校、工礦企業等領域引入氫燃料電池應用。

逐步探索工業領域替代應用。探索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在合成氨、甲醇、煉化、煤制油氣等行業替代化石能源的示範,促進高耗能行業低碳綠色發展。

《規劃》要求,發揮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作用,支持氫能相關產業發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性原則支持氫能產業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註冊上市融資。

王翔指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氫能產業發展相關規劃、支持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發展基礎和條件,統籌謀劃、合理佈局,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嚴禁不顧本地實際,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嚴禁以建設氫能項目名義‘跑馬圈地’。嚴禁在氫能產業規劃制定、投資規模、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相互攀比。”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