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越來越好,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日新月異。單從“吃”這一方面來説,國人的要求就越來越高,牛奶等營養飲品更是成為餐桌上的常客。得益於此,中國乳業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規模銷量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一大批乳業巨頭崛起;其中,伊利和蒙牛顯然是兩大頭部公司。然而人們往往只看到這些乳業巨頭的驚人營收,殊不知:中國乳業市場背後,還有一個最大的外企“撈金者”;它不僅手握7成市場,就連強如伊利和蒙牛,之前一年也要主動“奉上”78 億元!
大家都知道,目前市面上銷售的牛奶,除了質量和價格之外,最吸引消費者的就是包裝——本不能長時間存放的牛奶,在專業包裝的保護下保質期大幅延長,而且還擁有了極高的顏值。而剛才提到這家公司,正是這種乳製品專業包裝的生產商——瑞典利樂公司。早在2012年時,利樂在中國市場上的收入就達到了驚人120億元;作為“大客户”的伊利和蒙牛,幾乎貢獻了利樂中國營收的65%——也就是説,兩大中國乳業巨頭,一年就要給利樂交78億左右!從之前伊利和蒙牛兩大國內乳業巨頭公佈的數據來看,伊利2018年的營收在790億元左右;唯一能與其“分庭抗禮”的蒙牛,全年營收也接近700億元。表面上看,伊利和蒙牛毫無疑問是中國乳業市場的大贏家;事實上,之前有人做過統計:每售賣一瓶牛奶,乳製品公司只能從中獲取大約25%的利潤;反倒是利樂公司的包裝,居然能夠獲得75%的利潤!顯然,中國乳業市場背後的最大贏家其實是利樂,國內大量乳業公司都在為其“打工”。當然,國內公司並非沒有發現這一問題,一直以來都在謀求發展自己的包裝生產線。然而從之前多年的情況來看,雖然有不少本土公司做出了類似於利樂的產品;但實際用起來的效果,普遍達不到利樂的水準。正因如此,利樂多年來都“高枕無憂”,憑藉着超5000項專利獨步市場,幾乎取得了行業壟斷地位。2016年時,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就對利樂進行了“壟斷認定”,並且對其開出了高達6.68億元的“天價罰單”。然而裁決結束之後,利樂並未提起上訴,而且很快繳清了罰款——因為對於利樂來説,它在中國的利潤實在太豐厚了,完全沒有必要在這點兒罰款上“浪費時間”。顯然,過於依賴利樂這一外國企業,並不利於國內乳業公司的發展。好消息是,隨着中國乳製品包裝技術的的進步,目前已經有多家企業開始設計研發屬於自己的包裝:以伊利為例,目前旗下暢銷產品安慕希,就採用了自家的PET包裝技術,走出了自主包裝的第一步。相信隨着中國包裝技術的壯大,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乳業公司“為自己的包裝代言”。對此,正在讀文章的你們又怎麼看呢?中國乳業市場背後的“撈金者”,手握7成市場,伊利蒙牛奉上78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3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