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我國CPI同比上漲0.4%

4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3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4%,結束了此前連續兩個月負增長的勢頭;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4.4%,漲幅較2月加快2.7個百分點,創2018年8月以來新高。

機構普遍認為,食品項為3月CPI拖累項,尤其是豬肉價格一路下跌,而翹尾因素的抬升以及原油價格上漲對新漲價的拉動推升了CPI。

分析人士稱,隨着國內服務業重啓加快以及去年非食品基數偏低的影響,CPI上行動能將由食品端向非食品端切換。由於居民消費需求恢復緩慢,CPI大幅上漲的動能不強,不具備持續性,不會成為貨幣流動性環境的核心影響因素。未來貨幣政策邊際收緊的節奏和力度可能會比較平緩,總量層面將堅持穩字當頭。

CPI環比由漲轉降 同比由降轉漲

從環比看,受春節後需求季節性回落影響,3月CPI由上月上漲0.6%轉為下降0.5%。

從同比看,由於翹尾負向影響大幅減弱,3月CPI由上月下降0.2%轉為上漲0.4%。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認為,3月CPI漲幅同比轉正,主要是因為非食品漲價和翹尾因素負向影響減弱。他表示,3月3日和17日,國內成品油價格有兩次上調,對非食品價格帶來了一定抬升。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分析稱,從同比看,3月非食品價格由上月下降0.2%轉為上漲0.7%,影響CPI上漲約0.56個百分點。其中,非食品中,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1.0%,為近一年來同比首次上漲,主要是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上漲11.9%和12.8%帶動;服務價格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2%。

除了非食品端發力明顯外,食品價格疲弱導致3月CPI漲幅有限。從同比看,3月食品價格下降0.7%,降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12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下降18.4%,降幅擴大3.5個百分點。

輸入型通脹

對CPI直接影響有限

4月8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要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特別是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分析稱,大宗商品漲價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對CPI直接影響有限,更多是通過影響原材料成本等間接影響CPI。

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漲價對國內CPI的影響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直接影響部分消費品價格,例如原油漲價直接抬升相關燃料價格,影響CPI水電燃料、交通工具用燃料等分項;二是間接影響生產和服務成本等,進而傳導至終端消費。中國多數消費品以國內供給為主,較為依賴進口的商品在CPI中權重佔比較低,使得輸入型通脹對CPI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

趙偉表示,二季度,CPI漲幅上行壓力主要由低基數、疫後線下消費修復等共同作用,不具有持續性。單從翹尾因素來看,CPI或於二季度抬升,三季度回落後,四季度再度上行。同時,線下消費活動逐步修復,或帶動核心CPI回升;但在居民收入壓制下,核心CPI或仍以修復為主,抬升幅度或相對有限。

綜合來看,中性情景下,2021年CPI通脹相對温和,呈“M”形走勢,高點或在11月出現,預計2.8%左右。

CPI上行不具備持續性

分析人士稱,無論從貨幣條件、需求因素還是商品漲價的角度,今年我國均不會出現物價大幅上漲的情況。今後一段時間,我國物價可能有所上行,但不必過於擔憂。

有券商調查顯示,近期投資者對我國通脹的看法並未出現太大變化,擔心通脹風險的投資者佔比有所下降。

趙偉認為,CPI上行不具備持續性,不會成為貨幣流動性環境的核心影響因素。他表示,CPI 階段性抬升,並非流動性的核心影響因素。在“調結構”“防風險”背景下,貨幣流動性也不具備趨勢性收緊的基礎。CPI階段性抬升的同時,債務集中到期壓力、信用風險等凸顯,債務風險、資產泡沫成為關注焦點。經驗顯示,階段性、結構性通脹,從來不是總量流動性收緊的理由。防範化解風險的過程,需要相對平穩的貨幣流動性環境配合。

(中國證券報 倪銘婭)

來源:東南早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0 字。

轉載請註明: 3月我國CPI同比上漲0.4%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