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年報迎來密集發佈期,截至3月31日,在港上市房企的年報基本發佈完畢。
梳理這些已發房企年報可以發現,銷售增長依然是主流,但大多數房企的毛利率、淨利率均下滑,有的千億房企甚至淨利潤和歸母淨利潤不足1個億。
為何一大批規模房企會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多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於2016~2018年地價較高,拔高了企業成本,又遇到限價因素制約,當這些項目到了結轉時點,反映在財務報表端的利潤率便呈現出下滑態勢。此外,有些房企過去為了衝規模,拿了不少高成本的項目,從而導致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出現。
降負債成為關鍵詞
從已經發布的房企年報可以發現,與以往相比,拼規模擴張已不是房企常態,而調整負債結構、降低負債率、增加現金流已成為眾多房企關的注焦點。
早在去年8月,“三道紅線”融資新規(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將房企劃分為紅、橙、黃、綠四檔,分檔設定有息負債的增速閾值,四擋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分別設限為0%、5%、10%和15%。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6家房企“由紅轉黃”,4家房企“由橙轉黃”,11家房企保持“零踩線”,12家房企通過調整結構躋身“零踩線”陣營。目前共有20家房企處在黃檔之列,尚有2家房企處於紅檔。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告訴記者,目前降槓桿對於房企是頭等大事,房企清晰的認識到,對於房企融資側的收緊不是短期的事。未來3到5年,房企都會面臨這樣的狀態,整個融資側的收緊是一個長效的一個機制手段,對於房企來説,把資產負債狀況調整到符合國家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張波同時表示,近一年以來,出現了一些房企爆倉或者即將爆倉的情況,也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當前情況下,房企規模大不代表沒有風險,並不是有了風險,國家就會採取相應的一些救助措施。因此,降低負債、保證財務穩定已經上升到比規模化更加重要的因素段,一些之前過度追求規模化的房企正在進行一些戰略上調整,所以這點是行業內的一個共識,今年也會表現得更加明顯。
增收不增利情況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營收增長但利潤下滑成為不少房企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3月30日,申銀萬國行業分類下35家房企發佈2020年年報,營業總收入10198.93億元,較2019年增長20.85%;淨利潤合計984.03億元,較2019年的1050.38億元減少6.31%。從淨利潤率來看,35家房企中有25家出現下降,佔比達71.4%。
如信達地產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58.64億元,同比增長32.79%;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5.02億元,同比下降35.12%。大悦城2020年營收384.45億元,同比增長13.7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3.87億元,較2019年大幅下降118.88%。
不少房企人士感嘆,這兩年高週轉玩不轉了。一個是市場不再支撐這種玩法,各種調控政策和金融槓桿的限制對市場衝擊很大,使得房企的盈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億翰智庫研究總監於小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房地產行業整體來看,行業的利潤率出現一個探底的過程,未來逐步向着製造業行業的利潤率過度,不會再出現以前的高利潤率。但就企業個體而言,2020年的利潤率未必是個低點,只是跟項目的結轉結構和節奏有關。
張波指出,房企增收不增利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這些房企追求規模化過程中更多地採取合作和合營模式,使得權益佔比不斷降低導致的,這在近兩三年比較明顯。其二,一些房企由於對於渠道的過分依賴,在過往一兩年渠道費率不斷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去化有難度的城市和區域,導致了房企整個營銷成本過高,進而降低了項目的整體盈利水平。
“整個行業利潤下滑由於財務成本+明股實債。之前高舉高打的模式決定了這類房企,很多時候,房企利潤被財務成本吞噬,尤其是明股實債,很大一部分利潤被被少數股東權益拿走了。”克而瑞研究中心總經理林波告訴記者,原本那些為了衝規模而採用高週轉的企業壓力都會很大,過高的槓桿面臨被強制,“三道紅線”短時間可以通過一些手段降下來,但如果持續惡化,就需要企業花更大的代價去調節這些指標。那都是成本支出,並不便宜,但如果突破這些指標,未來房企發債以及向機構融資又會受到限制甚至阻礙。
“而這些問題,房企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忽略了,在2015~2017年市場好時候,房價漲幅可以遠遠覆蓋掉財務成本,一旦出現房價不漲甚至不跌的情況,許多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林波表示,“三道紅線”之下,這些企業首先面臨的是融資難問題,其次是在投資拿地上。以成都為例,紅檔房企不允許拿地。有些地方可能對於勾地和多元化拿地是區別對待的,地方可能不願意把項目給他們,原先可以通過產業園、商業綜合體、文旅來拿地,未來這類企業將面臨較大風險。預計接下來幾年,利潤率往下走的問題會進一步突出並逐步放大。
收縮規模+降本增效
對於中小房企來説,面臨着一個很現實的一個狀況:當下房企不是數量過少,而是過剩。隨着行業集中度不斷加劇,未來大量中小房企將被淘汰。
“一方面是降負債降槓桿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運營管理精細化和標準化普遍都缺失。同時被規模所累,不得不拿一些利潤率比較低,只為了能週轉的項目。”
於小雨表示,對於房企來説,大運營體系建設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只是在金融槓桿盛行的時代,行業對此的關注度並不高,企業對此也未有太多着墨。當前行業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企業對其的重視度有所提升,因此也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未來也會是一個比較明確的趨勢。
尤其是今年供地“兩集中”政策推出之後,“三道紅線”融資新規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政策,對房企的融資限制到達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加之當前處於房企償債高峯,房地產行業承受較高的融資壓力。
“由於土地集中出讓,房企要在短時間內籌措大量購地資金,這無疑會導致融資壓力進一步增大。”林波表示,房企應該將重心放在精準預判和多做一些收併購的項目上。
張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精細化運營上來説,行業普遍有一定缺失。之前的整個運營更快,更多的是圍繞整個快週轉來進行的。更快地拿地、更快地開發、更快地銷售,在這個快節奏的基礎上形成各個方面相聯動的機構部門,更快地形成一個協同的前進的效應。所以,速度是第一位,整個規模化的速度是第一位。
林波指出,接下來對於這些中小房企而言,當務之急是“三道紅線”先達標,不要想着繼續做大,最好的辦法是,一是加快去化,在目前比較好的區域和城市裏抓緊銷售;二是引進戰略投資者,比如這兩天紅星引入遠洋。
“內部降本增效、人員調整也要同步進行,如果未來兩到三年不需要擴張的話,可能不需要配置這麼多人員。”林波表示,這類房企攤子不要鋪得太大,同時聚焦在自己熟悉的區域,有着比較好的基礎。在這些區域有一些深耕基礎,市場確定比較強。繼續做下沉和深耕,未來兩到三年不太適合去四處擴張。
編輯/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