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堪比碳中和!這個板塊,會成為新的年度投資主線嗎?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財經

編者按:本文轉自蘇寧金融研究院,作者付一夫,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回顧2021年的A股行情,“最靚的仔”莫過於碳中和。

Wind數據顯示,碳中和指數(8841429.WI)從2021年年初的794.25一路上漲至年末的1309.81,累計漲幅高達65%;細分來看,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稀土等主要領域無一例外都走出了翻倍行情,而實現三五倍增長的個股同樣不少。可以毫不誇張地説,碳中和絕對是2021年貫穿全年的最強主線,相信踏準了這一主線的投資者都獲利頗豐。

那麼,2022年的投資主線又將會是誰呢?

儘管市場一致認為,碳中和會是未來長達40年之久的巨大投資機會,今年必定還會有進一步表現,但是考慮到碳中和板塊此前漲幅已經足夠大,估值也不算低,想要重現去年堪比牛市的行情,難度無疑要大大增加;相比之下,那些尚處於低位的板塊反而更有增長空間。

在我看來,開年以來大火的數字經濟板塊,或許有機會“接棒”碳中和成為新的投資主線。至於理由,請往下看。

1

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為什麼碳中和板塊能成為2021年貫穿全年的最強主線,這便涉及到一個“主題投資”的概念。

作為一種相對新興的投資策略,主題投資表徵的是通過分析實體經濟中結構性、週期性及制度性變動趨勢,挖掘出對經濟變遷具有大範圍影響的潛在因素,對受益的行業和公司進行投資;其最大特點在於,它並不是按照一般的地域和行業劃分方法來選擇投資標的,而是致力於發掘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具有長期影響的潛在驅動因素,並將此視為“主題”,繼而將相關的行業、板塊或個股納入該主題範圍內進行投資,最終獲取超額收益。

通常情況下,主題投資的驅動因素包括宏觀政策類的、產業規劃類的,也涉及一些重大事件題材,如“一帶一路”、雄安新區、新能源汽車、5G,以及本文開篇提到的碳中和等等,都是曾經很火的主題。而在這些主題的驅動下,市場上都上演過不錯的行情。

乍一看上去,主題投資有點像概念炒作,但二者並不能劃等號。

概念炒作類型的投資,多為資金驅動型的短期行為,只是停留在階段性市場熱點和偏好層面上,缺乏長期業績的支撐,其結果往往是曇花一現,後勁不足;主題投資雖然也是圍繞某些特定的驅動因素或事件來尋找投資機會,但卻是着眼於發現符合產業升級要求、符合經濟轉型或政策趨勢的優秀企業,因而更能經得起考驗,屬於一種理性的投資策略。

雖然市場上從來不缺乏投資主題,但投資者似乎並不是每一次都能如願獲得理想的回報。究其原因,除了投資者自身的策略選擇和時機判斷可能有失誤之外,還與主題成色的好壞有關;換言之,並非每一個主題都值得投資者參與,只有成色夠好、質量夠高的主題,才有望引發一波強勢上漲的大行情。

如何檢驗主題的成色呢?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進行研判:

第一,立意。越是高大上的立意,就越有想象空間,市場的參與方自然也就不會少。一般來説,由國家決策層正式定調的內容或文件,立意都非常高大上,自然也都是理想的主題,而非官方的突發性事件往往激不起太大的浪花。

第二,範圍。主題傳播的範圍越是廣泛,越能不斷髮酵反覆擴散,也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人蔘與進來。通常情況下,那些相對更接地氣的大眾化主題要比專業門檻較高的小眾主題更容易傳播和被理解。

第三,容量。想要產生大的行情,相關板塊的資金容量也必須要夠大,否則便難以吸引主流機構資金的大規模參與,行情也便難以持久。資金容量大不大,關鍵在於該主題涵蓋的行業領域廣不廣,涵蓋領域越廣越好。

第四,業績。雖説主題投資對於企業短期業績的要求相對不高,但這絕不表示對長期業績沒有要求;也就是説,好的主題一定要擁有長期的業績預期,以及兑現業績增長的可能性,至少這種可能性在短期內無法被證偽,否則便很難走得長遠。

一言以蔽之,立意高大上、傳播範圍廣、容量足夠大、業績可兑現,滿足這些條件的主題,便可視為值得參與的、有望引發大行情的優質主題。

2

去年的碳中和,就是典型的優質主題,我們不妨按照前文思路逐條驗證。

先來分析立意。

所謂碳中和,從概念上講是指社會各界通過一系列手段來降低或者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氣體排放量,繼而達到相對意義上的“零排放”。之所以要實現碳中和,是由全球大勢所決定的。

放眼全球,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尤其是近些年,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愈發嚴峻,海平面上升加速,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環境破壞引人擔憂。若是任其發展,一旦達到某個“閾值”,人們所處的生態環境變化恐將不可逆轉。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勢必需要各個國家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於我國而言,作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國,在減碳方面自然是責無旁貸;與此同時,我國正面臨石油能源緊缺問題,前期粗放的高能耗增長模式對資源及環境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由此也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因而迫切需要推動能源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雙重升級來實現節能減排。因此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已在2020年9月做出了二氧化碳“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而後續更是頻頻出台相關政策文件,矢志不渝地貫徹落實各項工作,彰顯出我們的必勝決心。

毫無疑問,碳中和是一幅宏偉壯麗的藍圖,不僅關乎到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科技實力的突破乃至經濟社會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還與全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怠慢不得。故而從立意角度看,碳中和無疑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再來分析範圍。

相比於PPP、VR/AR之類的小眾題材,碳中和絕對算得上是“接地氣”,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節能減排”、“氣候變暖”、“環境保護”的含義,故而碳中和主題必然會口口相傳,不斷髮酵,反覆擴散。不僅如此,回顧2021年全年,無論是政策文件、媒體報道、機構分析,還是相關企業紛紛制定的戰略轉型方案,都在持續推動着碳中和主題的滲透,加深廣大投資者對於碳中和的認知,這些都在不斷吸引機構和散户的參與。

最後分析容量和業績。

我們知道,碳中和的目標想要如期實現,絕不是僅靠某一兩個行業的改變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從能源、環保、交通、工業、農業、建築、新材料、數字技術等多個領域共同發力,每一個領域涉及的內容都足夠豐富,產業鏈都足夠長,證明賽道足夠寬闊,所能容納的企業和資金量級當然小不了,從而有助於各個板塊之間的輪動增長,並促進行情的持續演進。

業績方面更是不用多説,2021年碳中和板塊的各個細分領域幾乎都表現出了強大的高成長性和確定性,從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到光伏、有色,很多公司業績都是不斷超出市場預期的,因此碳中和概念股被市場譽為“賽道股”,而以寧德時代為帶頭大哥的“寧組合”,甚至大有取代以貴州茅台為核心的“茅指數”之勢,令人刮目相看。

上述種種,不僅充分詮釋了“碳中和”這一主題的優質性,更是説明了碳中和能夠成為去年年度投資主線的關鍵所在。

3

回到開篇的問題:為什麼説數字經濟板塊有機會“接棒”碳中和,成為2022年新的年度投資主線呢?答案在於,數字經濟同樣是一個優質的投資主題,我們依然可以沿用前文的思路來驗證一番。

先説立意。

放眼全球,伴隨着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加速創新發展,數字化浪潮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搶佔數字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把握新形勢下的產業變革機遇已是所有人的共識。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不僅有利於推動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催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還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正因如此,自十八大以來,決策層一直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並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從實踐上看,《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綱要》、《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相繼出台,反映了從國家層面全方位部署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而近期全面啓動的“東數西算”工程,更是能夠媲美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的國家級重大工程,彰顯出中央對於全國範圍內數字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發達國家,我國數字經濟仍處於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局面,未來還有極高的景氣度和巨大的增長潛力。這些都充分佐證了數字經濟立意的“高大上”和想象空間之大。

再説範圍。

類似於碳中和,數字經濟同樣是“接地氣”的題材,因為幾乎所有人每天都在與數字經濟打交道,無論是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還是網絡購物、微信聊天、移動支付、信息搜索、觀看直播、追劇玩網遊等日常活動,亦或者是在線問診、居家辦公等等,都離不開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字經濟對於廣大用户的滲透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而從企業層面看,近些年無數企業都在致力於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各大研究機構和媒體也都在持續為數字經濟宣傳造勢。可以説,數字經濟的傳播範圍只會越來越廣,參與者也必然會越來越多。

最後説容量和業績。

容量方面,由於數字技術具有強大的滲透屬性,可以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因此數字經濟這一概念涉及到的板塊必然也是極為廣泛,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貨幣、5G、計算機、通信、軟件、傳媒、網絡安全、工業互聯網等等,每個板塊都與多個產業密切相關,賽道之寬闊毋庸置疑,所能容納的企業和資金量級自然也不會少。

至於業績,近些年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數字經濟的高成長性,而在其他領域同樣都擁有業績可觀的龍頭公司。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家政策的利好和驅動下,數字經濟正在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未來一定有希望誕生更多極具行業競爭力和增長潛力的領軍企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斷定:“數字經濟”主題的成色足夠好,的確算得上是非常優質的主題投資標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數字經濟整體估值並不高,比如IDC(數據中心)板塊目前市盈率分位點僅有21.8%,雲計算板塊的市盈率分位點也只有34.9%,具備較高的安全邊際。因此長期來看,數字經濟板塊投資回報可期,也有望成為接棒碳中和的年度新主線,值得普通投資者參與其中。

2022年,數字經濟會如我們所願,走出一波結構性牛市嗎?拭目以待!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