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首家電商獨角獸上市,但它的未來,要350萬家"小賣部"撐

印尼首家電商獨角獸上市,但它的未來,要350萬家"小賣部"撐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誌象網(ID:passagegroup),作者:彭慧,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圖源:圖蟲。

Bukalapak,在印尼語中是“在市場開設一個售貨亭”的意思。現在,有着11年曆史的印尼老牌電商公司Bukalapak,正式將自己的“售貨亭”向公開的股票市場敞開懷抱。

8月6日,Bukalapak啓動IPO,在開盤後不到一分鐘,其股價迅速飆升24.71%,瞬間觸及印尼證券交易所(IDX)單日允許的最大股價漲幅上限,這對IDX來説,前所未見。

不僅如此,Bukalapak在IPO中籌集了15億美元,也成為IDX歷史上最大規模的IPO。2018年,當地煤炭公司Adaro Energy在IPO中籌集13億美元,創下歷史記錄。3年過去,歷史也在改寫,誕生於互聯網生態的電商,將傳統的煤炭公司擠下了舞台。

從聲稱“希望為生活水平低下的人服務”,力圖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到公開強調其更偏向Shopify的ToB服務性質,上市後的Bukalapak顯然在糾結15億美元的募資該如何科學支配。

不過,打車巨頭Gojek和電商平台Tokopedia的合併實體GoTo首次公開募股在即,Bukalapak的IPO記錄還能保持多久?“拼多多+Shopify”的模式能否支持Bukalapak繼續保持領先?

從邊緣突圍

作為首個在印尼國內上市的科技獨角獸,它為未來的科技企業IPO定下了基調,併為其他獨角獸在印尼本國融資建立了信心。據報道,在確定15億美元的籌資目標之前,Bukalapak只打算融資3億美元。媒體報道稱,在籌資達到15億美元之前,它也曾將預期提高到8億美元(Bukalapak並未就這些數字發佈官方聲明)。

它決定不顧新的監管框架(旨在吸引和適應科技公司上市)而上市,這是另一個大膽的舉措。作為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Bukalapak最終在發展板( Development Board)上市,駁回了一些人的擔憂:即發展板這座旨在容納中小企業(SMEs)的“小廟”,容不下Bukalapak這尊“大佛”。相反,Bukalapak似乎沒有辜負它的宣傳。

在其新股發行詢價過程中,其股票獲得4倍超額認購。IPO期間,近10萬名投資者對其股票表示興趣,超過了8.7倍的需求。由於散户投資者的高需求,該部分的配置也從2.5%擴大到5%。

但是,對於這些前所未有的勝利,Bukalapak接下來意欲何為?

它想成為一個“超級平台”。不僅是一個市場,也是全國中小企業的助推器。

這就是Mitra Bukalapak的來歷。從2016年開始,Mitra為遍佈印尼大街小巷微型零售商店(被廣泛稱為“warung”的雜貨店,也指夫妻老婆店)提供便捷的採購渠道,無論是快速消費品(FMCG)還是手機信用卡和遊戲券等數字產品。

Bukalapak本身就是一個連接網上賣家和網上買家的在線平台。儘管其76%的收入仍來自其在線業務,但Mitra業務的增長速度要快得多。

在2019年和2020年之間,Bukalapak的在線收入增長了40%,而Mitra業務則增長了180%。Bukalapak現在正推動渠道成為其業務的重要增長動力。

這一點在該公司上月宣佈IPO時的商業案例中得到了明顯體現。該公司CEO Rachmat Kaimuddin強調,通過連接線上和線下零售市場可以抓住機遇,特別是在一線城市以外的地區,那裏的電商活動仍然很少——2020年,印尼電商交易總額中只有30%來自非一線城市。Kaimuddin指出,Bukalapak “希望為生活水平低下的人服務”,而Mitra是它的火炬手。

這聽起來,像是要走拼多多曾在中國走過的路。

不過,Bukalapak的核心電商平台似乎在走下坡路。2018年,Bukalapak以1.16億月訪問量緊追Tokopedia,排名第二,但今天已經滑落到3400萬。相比之下,根據iPrice的數據,正在短兵相接的Tokopedia和Shopee目前每月訪問量分別為1.35億和1.27億。來自墨騰創投的一份報告也表明,Bukalapak的GMV遠遠落後於Tokopedia和Shopee,儘管The Ken沒有獨立證實這一點。

這種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一位電商領域匿名投資者指出,Bukalapak的市場只會繼續輸給Shopee和Tokopedia。 

那麼 Mitra 推動是必要的嗎?通過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取得成功的Bukalapak,一定能贏得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和散户投資者)的信任,助其實現“超級平台”願景嗎?

一方面,散户投資者和基金被告知,要對數字公司的新商業模式持謹慎態度,因為他們承擔着更多的風險;另一方面,Bukalapak的電商業務正在被同行甩在後面。

CSA Research Institute的高級分析師Reza Priyambada表示:“我還不明白的是,對Bukalapak感興趣的公眾和未來投資者是真的想投資該公司,還是隻是投機。”如果是後者,那麼Bukalapak的股價波動可能存在違規行為。這對Bukalapak來説是一場冒險的遊戲,尤其是面對競爭的時候。

超級平台

"市場上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投資管理公司Ekuator Swarna Investama的董事Hans Kwee表示。考慮到該領域需要打價格戰以維持市場地位,那麼盈利的時間將被拉得很長。

他補充説,至少在Mitra業務上,Bukalapak是第一個進入日用雜貨領域並在這一領域加倍下注的公司。Tokopedia在2018年引入Mitra業務,比Bukalapak晚了兩年。Bukalapak援引市場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的話説,它在印尼擁有最大的Mitra網絡。

然而,Tokopedia聲稱已經有超過860萬Mitra加入其平台,比Bukalapak的更多。截至去年,Bukalapak有大約700萬Mitra註冊,其中360萬在2020年預訂交易(這比2019年的160萬年度參與交易的Mitra有所增加)。

"這是一個非常強勁的增長模式。“CrossASEAN Research的分析師Angus Mackintosh認為,Bukalapak公司計劃在三年內引入多達2500萬Mitras。他指出,口碑是它擴張的重要因素,因此該公司在獲取客户上不必有太高花銷。

但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的數據,印尼約有350萬家warung。"如果假設一半的註冊Mitra是實際的雜貨店,這意味着(Bukalapak)已經滲透到幾乎所有雜貨店。因此,他們的增長將不得不依賴每家雜貨店的盈利增長,而不是簡單地收購更多的雜貨店。"上述電商投資者指出,前者比後者更難。

Mackintosh指出,更廣泛地説,在印尼可能有超過6000萬家潛在的Mitra商户。這似乎就是Bukalapak選擇“微型零售商店”而不是“warungs”來描述其Mitra業務的目標。 也許更重要的問題不是什麼構成了Bukalapak的Mitra,而是Bukalapak是否相信它的Mitra業務可以大於它的市場。儘管以Mitra為重點,Bukalapak的大部分IPO資金仍將進入Bukalapak.com。大約15%的資金將流入Mitra Bukalapak。這相當於2.25億美元,還不包括股票發行費用。

如果Bukalapak的“超級平台”遊戲,除了簡單地幫助Mitras採購物資之外還有別的內容的話,那它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CSA的Priyambada説,來自Bukalapak的宣傳,可能是因為它已經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但有多少投資者真正瞭解Bukalapak的電商業務,他表示懷疑。

公平地説,Bukalapak已發展成一個平台,你可以在這裏購買投資產品、申請貸款、註冊政府資助的職業培訓項目等等。它的Mitra業務,也不是“一招鮮”。除了供應快消品和數碼產品外,它還提供許多金融服務,包括商業貸款、黃金儲蓄、資金轉移和記賬工具。雖然Tokopedia也有類似的市場產品,但Mitra Tokopedia並不涵蓋資金轉移和記賬。

Bukalapak的超級平台遊戲也需要合適的盟友。

例如,Grab和印尼媒體巨頭Emtek最近的 "戰略聯盟 "對Bukalapak來説是個好消息。Emtek是Bukalapak的最大股東之一,它購買了Grab 印尼的3.75億美元股份,而Grab向Emtek投資了2.705億美元。

Mackintosh認為,Emtek、Grab和Bukalapak之間有很多潛在的合作機會,可能是金融賦能、物流,或其他方面。現在還很難説會產生什麼樣的合作,但這種強強聯手將使所有玩家受益。

業務的重合是存在的。例如,Grab也有GrabKios,其使命是為像Mitra Bukalapak這樣的微型零售商提供服務。目前還不清楚這一點將如何平衡,但 Mackintosh 認為這兩者並不涵蓋相同的客户。

另一項合作可能來自國有銀行BRI,或其子公司BRI Agro。該銀行的風險投資部門BRI Ventures於4月向Bukalapak投資了一筆未披露的款項。

但Bukalapak並不是唯一一個建立聯盟的公司。

最近Gojek和Tokopedia合併實體GoTo也將很快在當地證券交易所首次亮相,可以説,Bukalapak需要繼續保持警惕;根據需要進行創新和轉向。

"無論是傳統公司還是數字公司,它們都將面臨同樣的挑戰--如何發展其業務,長期維持,並隨着時間的推移提高其業績。"CSA的 Priyambada指出,如果它只依賴它原有的市場,那麼其他電商玩家也是如此,它就很難打造自己的優勢。

印尼版Shopify?

在公開曝光期間,Bukalapak的總裁Teddy Oetomo説,Bukalapak的模式並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

"如果把Bukalapak的戰略做一個比較,雖然很多人把它比作亞馬遜的戰略,但實際上Bukalapak的商業戰略更類似於Shopify。"Oetomo説,Bukalapak的市場在C2C模式下運作,而其Mitra是一個B2B平台。不過,加拿大的Shopify,是一款電商建站工具。

證券公司Praus Capital的研究主管Alfred Nainggolan對此表示懷疑,他指出,這是公司希望市場能更好地為其定價時通常採用的策略。舉個例子,當印尼電話分銷商Erajaya在2011年上市時,它要求將其公司定性為零售店而不是分銷商。當時,分銷商的市盈率(P/E)為15-18倍,而零售商的市盈率為25-30倍。

但Bukalapak的模式確實支持小企業。正如首席執行官Kaimuddin在公司上市後所言,Bukalapak類似於Shopify,它為小企業提供技術,幫助他們擴大規模。

雖然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Bukalapak某種程度上很像Shopify, 尤其是讓企業能夠在網上運作,Mackintosh指出。"(它)使賣家能夠使用更多的服務,併為此向他們收取少量的費用。但它更具有可持續性,因為他們不會消失。"Mackintosh補充指出,這些企業會對平台產生一些粘性。

儘管Bukalapak可能會在下一步全面向Shopify轉型。在任何情況下,在首次公開募股和股票市場上籌集的資金將給它一個更長的跑道。

目前為止,它已經成功地創建了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其資金量明顯少於其直接競爭對手。總的來説,在上市之前,Bukalapak在12輪融資中至少籌集了7.84億美元,其中6.34億美元是今年籌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字並不包括未披露金額的幾輪融資。另外,Tokopedia在11輪融資中籌集了28億美元。

隨着數字產業與印尼經濟的關係日益密切,許多公司將尋求從Bukalapak獲得曝光。

"公眾對Bukalapak的IPO興趣很高,成千上萬的散户投資者通過Ajaib訂購股票就説明了這一點。"千禧年投資應用程序Ajaib的營銷副總裁Gladys Pratiwi告訴科技媒體The Ken,超過6萬名Ajaib投資者為Bukalapak的IPO下了訂單。Pratiwi相信,大多數投資者會長期堅持下去。

但分析師估計,還有很多人進場只是為了快速退出,他們明白Bukalapak的股價預計將繼續上漲,這為獲利回吐創造了大量機會。

Bukalapak的員工也有投資。

據The Ken採訪的幾位Bukalapak的員工介紹,每位員工都從Bukalapak獲得10股免費股票,如果他們願意,可以選擇自己認購更多。這價值約為85萬印尼盾,或59美元。另外,0.1%的股票被保留給其員工股票分配(ESA),而4.91%被分配到其管理和員工股票期權計劃(MESOP)。

"我們是在公司公開披露(7月9日)的前一週,還是三天前?才知道公司要上市。"其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由於遠程工作,其公司內部顯然沒有什麼慶祝儀式。

儘管宣佈得相當突然,他們對Mitra模式抱有更堅定的期待,而非試圖贏得市場行業的青睞。 

不管他們感覺如何,Bukalapak可能需要在兩艘船之間取得平衡。在面對GoTo即將以破紀錄的IPO,它需要將這個故事注入公眾意識。

畢竟,在不遠的印度,幾周前就出現了類似的IPO。外賣公司Zomato首次公開募股將其估值推高到了120億美元,並在IPO中獲得了35倍的超額認購。與Bukalapak一樣,它也沒有盈利,而且是印尼的首個互聯網IPO項目。這提高了賭注。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567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尼首家電商獨角獸上市,但它的未來,要350萬家"小賣部"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