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不計代價“蠶食”更多天然氣 美元強勢下新興市場面臨能源困境
智通財經APP獲悉,為了擺脱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歐洲正在購買過去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燃料。儘管能源賬單會很高,但歐洲能挺過這個冬天,因為它購買了足夠的石油和天然氣來度過取暖季。
然而,世界上最貧窮的那部分國家將承擔更高的能源成本,它們因歐洲突然飆升的需求而被排除在天然氣市場之外,這使得新興市場國家無法滿足短期內的需求,並可能導致工廠關閉、更頻繁和更持久的電力短缺、乃至社會動盪,而這可能會延長很長一段時間。
瑞信能源分析師Saul Kavonic表示:“歐洲的能源安全問題正在加劇新興市場的能源匱乏。歐洲正在不計代價地從其他國家吸走天然氣。”
涼爽的天氣和暴雨緩解了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和菲律賓等國家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這些國家在夏季都經歷了輪流停電。不過,任何緩解都是暫時的,更冷的天氣正在到來,且這些國家確保長期供應的機會渺茫(因歐洲不計代價的競爭)。此外,美元走強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這迫使各國在購買燃料和償還債務之間做出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燃料供應商對向可能出現債務違約的國家出售燃料越來越謹慎。
問題的核心在於歐洲對燃料供應緊張和俄烏衝突的反應。由於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被切斷,歐洲國家轉向了現貨市場。現貨市場上尚未承諾給買家的燃料可以在短期內交付。交易員表示,隨着天然氣價格飆升,南亞的一些供應商乾脆取消了長期的交貨計劃,轉而向其他地區尋求更高的收益。
能源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公司分析師Raghav Mathur表示:“供應商不需要專注於將液化天然氣供應到負擔能力低的市場。他們在現貨市場上獲得的更高價格足以彌補因取消長期交付計劃而可能付出的任何懲罰。”他補充稱,這種趨勢可能還會持續數年。
與此同時,歐洲正在加快建設浮動式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以便在未來引進更多的液化天然氣。數據顯示,到2026年,歐洲對天然氣的需求將激增近60%。
歐洲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預計將大幅增長,但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將減少
卡塔爾和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商現在正在接受歐洲進口商的投標,這些進口商希望購買燃料以填補新的產能。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泰國等新興國家第一次被迫在價格上與德國和其他幾倍於他們的經濟體競爭。但這些國家在簽訂長期供應合同方面的努力都失敗了。全球知名石油交易商Vitol集團首席執行官Russell Hardy表示:“我們正在借用別人的能源供應。這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泰國能源部常務秘書Kulit Sombatsiri週一表示:“我們原以為能源危機會在今年年底結束,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補充稱,如果液化天然氣價格繼續上漲,政府將不得不考慮關閉便利店和其他高耗能業務等措施。
液化天然氣供應商擔心這些國家無法支付承諾的交貨費用。以美元計價的液化天然氣單次運輸成本接近1億美元,相比之下,這一數字在2010年為3300萬美元。在美元走強的情況下,以本國貨幣計價的能源成本更高,給這些國家陷入困境的財政增加了壓力。
由於沒有俄羅斯的天然氣流入歐洲,全球天然氣市場將繼續吃緊。國際能源署表示,發展中經濟體天然氣增長的勢頭已經放緩,特別是在南亞和東南亞,這影響了天然氣作為過渡燃料的地位。天然氣現貨價格將保持在高位,若無法確保長期供應,發展中國家可能會轉向煤炭、石油等碳排放更高但更便宜的燃料,或轉向其他合作伙伴。較貧窮國家也有可能尋求開發自己的國內資源。
諸如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終可能會為危機提供緩解。而在此之前,高企的價格將起到部分作用。國際能源署表示,今年1月至7月,亞洲新興市場天然氣需求增長“明顯”放緩,原因是高昂的價格拖累了消費。能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將不得不做剩下的事情,在沒有足夠的能源時分配燃料並安排停電。
Wood Mackenzie公司分析師Raghav Mathur表示,市場需要長達四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平衡,在那之前,價格波動將成為常態。他表示:“液化天然氣將首先屬於‘發達國家’,剩下的將屬於‘發展中國家’。”全球石油貿易巨頭Gunvor Group首席執行官Torbjorn Tornqvist表示:“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獲得的部分液化天然氣是別人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