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買房,無論是剛需還是炒房,都被混在了一起,實際上對剛需購房者是不公平的,但是後來逐漸提出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漸漸地,隨着這個定位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得到貫徹落實,其實市場在發生改變,人們的觀念也在更新。
也就是説,買房是一定要區分買房的用途,如果是剛需自住,其實可選擇的餘地就更大一些,如果是炒房,其實空間越來越小,甚至打起了遊擊。
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出名要趁早,很多專家也喜歡引用到房地產,買房也要趁早。這句話對不對呢?我認為當然對。但是還有個前提,如果你有錢的話,當然早買早好。可是現實中還只是少數人可以這麼有底氣,很多人是沒資格的。想趁早卻只能是有心無力。
於是就有專家提出,為了買房,什麼都要豁出去。比如,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曾經提出,如果説要結婚,小夫妻倆上面的六個錢包都能起作用,父母算一個錢包,爺爺奶奶一個錢包,姥姥姥爺一個錢包,愛人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父母,這六個錢包湊在一塊兒能夠幫着支付首付的話,“我建議還是買房好。”
雖然我深知,樊綱講這句話的時候是有前提條件的,如果工作穩定而且有大家庭的支撐,否則建議租房住。但是很多人只喜歡引用他後半句,所以也招來各種非議,可以理解,因為後半句對某些炒作的人最有用。我們的輿論總是喜歡斷章取義或者總是喜歡選擇性聽取,這就造成理解偏差,從而影響我們的情緒。
六個錢包買房,難道老人就不養老了嗎?這可是除了一對年輕夫妻,剩下的可都是棺材本啊!難道人生只為一套房而活?
而另一個專家的話更殘酷,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投zi本來就是反人性的。關心房價的人,現在越覺得貴越應該多買兩套。因為如果你嫌貴,十年以後更不會買得起。也就是説,為了買房為了投zi 為了賺錢人性可以不當回事?
他們倆的話都是老段子了,最近房地產開發商大佬馮侖和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來了一場辯論,圍繞“年輕人真的應該趁早買房嗎?”的話題展開討論。
馮侖觀點鮮明表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趁早買房,實際上是兩代人甚至三代人在買房。如果買房自住,只要量力而行,任何時候都對的。如果不是自住,還要兼具投zi,這句話就越來越不對了。在過去 20 年(趁早買房)沒有問題,但今後的 10 年 20 年,過去的邏輯會發生變化,而且在中國比較大區域內,差異性可能越來越大。
但是吳曉波還是對那些買房吃力的人喊話,不動產實際上是給自己的一個壓力,把未來賭進去。所以有 6 個錢包,(哪怕)有 7 個錢包,也把它掏空了。
真的要這麼狠嗎?或許吧,因為管清友不是説了嗎?投zi是反人性的。可是我想説,雖然房子兼具自住和投zi屬性,但是首先居住才是第一本能,其次才是投zi。如果本末倒置,這種反人性就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合常理的,更是不符合我們的國情。顯然我們不是別的國家,從房住不炒就可以看出來,房地產將回歸居住屬性,從各種政策的引導也是如此。
他們講的是資本的事,但我想説,房地產絕對不是這樣,有些人生在中國,卻總是拿外國那一套來忽悠老百姓,首先是居住,尊重每個人的住房權利和尊嚴,這是我們的國家,否則不可能大力發展保障性質的住房。
過去這麼多年,我們的教訓很深刻,為什麼老百姓沒錢了呢?此前就有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家庭更偏好買房,住房資產佔比高達77.7%,接近8成,是發達國家家庭住房資產佔比(34.6%)的2倍之多。
他們不僅透支的是未來自己養老的錢,還包括父母的錢,所以,該買的已經買了,無力買房的照樣不行。我相信,未來通過政策的持續性,房地產市場會持續穩定下來,加上各種保障性住房產品的落實,百姓住房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百姓消費問題也會逐步解決。
如果還抱着過去買房即大賺的心態顯然不合適,如果是剛需當買則買,至於要不要趁早買房的話題其實也就沒有討論的意義了,之所以大家為什麼那麼喜歡趁早,沒錢也要上,是基於過去房價大幅上漲的趨勢上,如果今天不把房子買了,擔心明天會漲得更快更高,但是這一切的邏輯在發生變化。
所以,可以想見,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下,讓所有人都都能夠實現住有所居的夢想。所以年輕人,可以給自己定一個買房的目標,給自己適當的壓力也沒關係,但是千萬別被某些雞湯給毀了。
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們無外乎是賣房子的,或者説是希望你們能夠持續為他們過去所謂的成功買房經驗搖旗吶喊,好讓他們的房子將來升了更好賣出去。否則,你告訴我,他們是真的為你好?如果你聽一半或許你也能賺錢,如果全信你就毀了。
記住,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沒有哪個與你毫不相干的人值得你完全信賴,無外乎是在炫耀自己的觀點,包括馮侖包括吳曉波當然也包括我的話。
【樂居好房雙十一,百億補貼動真格】
文章來源:北京諸葛找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