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延長環保產業鏈條

創新發展延長環保產業鏈條

河北省威縣一家新能源企業工人在太陽能集熱管生產車間工作。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

自從安裝了揮發性污染物智能化監測監管系統後,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工業園區實現了園區布點監測全覆蓋,該監測系統採用的是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設備。

先河環保公司總裁陳榮強介紹,公司在低碳板塊早早佈局,研製了二氧化碳自動監測儀、甲烷自動監測儀等設備,提升温室氣體和碳排放監測能力,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

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為綠色低碳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瞭方向,環保企業紛紛開始探索新路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常紀文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低碳發展有利於促進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和低碳產業融合,有助於促進綠色環保產業和低碳產業融合,有利於形成綠色循環體系。

短板加速補齊

“未來5年到10年,中國現存的城市黑臭水體、垃圾處理、工礦企業污染等一眾短板會加速補齊,傳統環境治理工作將在2030年左右收尾。傳統環保產業將逐步由增量市場轉入存量市場,現代服務業特性進一步凸顯。”中華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笠鈞的判斷在行業內引發共鳴。

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斌認為,從近日發佈的《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來看,在商業模式上,環保產業將從過去以投資、建設為主的末端治理,轉向高質量精益運營服務。

對此,常紀文認為,“十四五”期間,傳統環保產業的增量市場還將繼續擴大,2030年左右將出現增量和存量並舉,並且相對更傾向存量提質增效。

關於未來存量市場的增長空間,行業企業大多持樂觀態度。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其林分析説,雖然傳統能源行業的存量業務短期會受影響,但新能源比例會持續提升,而且傳統環境業務在工程服務之外還有持續運營服務,存量市場依然有比較大的空間。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成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後,中國首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不斷加強監測平台建設,設立了包括沙化土地、森林、草地等487個地面監測站,並利用衞星遙感監測技術、高精度紅外動態追蹤攝像技術等多種環境監測技術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

從聚焦空氣、水和土壤的相關指標,到打造“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在低碳發展大背景下,環保產業邊界不斷拓展,環保產業與傳統工業、製造業的關係也正在重構。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步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階段。生態環保產業重點有望拓展到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生態綠色化轉型、綠色生活等更廣泛的領域,產業邊界隨之進一步模糊。”趙笠鈞表示。

中華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會長、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黃曉軍認為,未來環保企業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鏈的延伸,逐漸進入循環經濟。不同領域的業務並舉,會讓企業內部產生新的利潤,幫助企業健康發展和為社會提供更好、更優的服務。

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新階段,減污與降碳兩者的關係不是簡單相加,不是“降碳+”,或者“+降碳”,而是完全融為一體的。常紀文認為,降碳與減污之間可以產生很好的協同效應,需要建立相關的協同制度,需要有關部門進行多方面統籌。同時,也需要環保產業積極轉型,跟上市場需求,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環保技術迎來變革

從高空俯瞰成都龍泉山脈,會發現在羣山環抱中有一處“公園”。事實上,這座優美整潔的“公園”是四川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成都市萬興環保發電廠(二期)。

通過多年努力,成都環境集團實現了固廢處置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及專業化,進一步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在低碳視野下,環保行業中具有降低工業企業生產能耗和排放技術的環保企業將會優先受益。常紀文表示,“環保產業將來一定會面臨更加深入的技術革命”。

此前,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的環保科技工作要突出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當前,依靠資本跑馬圈地的做法已式微,產業轉向以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和核心服務能力三大硬核驅動,科技創新作用進一步凸顯。”趙笠鈞認為,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將全面加速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的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構建綠色低碳的技術產業支撐體系。

業內專家認為,圍繞碳排放監測與核算,綠色低碳技術、節能減排及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協同處置等領域的產學研探索和數字化管理將成為環保產業的發展趨勢。(記者 劉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8 字。

轉載請註明: 創新發展延長環保產業鏈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