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世蘭: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着力點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財經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着力點

□ 李世蘭

= 擴大消費需求是構建完整內需體系的重點 =

我國14億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比較優勢和我國強大的發展韌性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潛力和活力。

一是要根據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特點,順應不同層次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採取更加全面、更加廣泛的刺激消費政策,支持適銷對路的產品開拓國內市場,促進國內消費提質升級。積極培育新型消費,加快創造國內消費增量的新增長點。

二要健全和完善我國製造業產業鏈與供應鏈,尤其是針對高端產業發展中產業鏈和供應鏈存在的薄弱環節,開展集成研究、聯合攻關,提高我國製造業社整體競爭力和先進製造業的技術水平。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在“六穩”、“六保”基礎上穩定市場預期,打造先進製造業和關鍵產業鏈外商投資新高地,以穩定的全球價值鏈帶動內需體系不斷升級。

三是不斷探索國內體制機制創新,暢通要素在國內各區域之間的自由流動,打通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內循環,構建一個完整高效的國內統一市場,完善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一個完整內需體系的制度性框架。

= 優化投資結構是構建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抓手 =

消費與投資都是內需的組成部分,兩者具有不可忽視的聯繫。因此,我們要通過刺激消費和擴大投資這兩個方面來增加內需,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把擴大消費需求與增加投資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增強投資帶動消費的能力。

一是圍繞消費結構升級調整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要把投資重點轉向消費領域,不斷增加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投資比重,使投資在擴大就業、拉動產業、帶動消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國家產業政策的合理引導,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要適應經濟增長中消費升級的要求,加大消費產業的投入,滿足廣大羣眾的消費需求。

二是注重投資質量和方向。投資應順應我國工業化發展趨勢,防止重複建設,控制高污染、高能耗投資,增加有促進消費能力的基礎產業、社會事業方面的投資等。選擇生產與消費關聯性強的產業為投資重點,以生產帶消費,以消費促生產,促進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可以考慮重點發展旅遊產業、健康產業、文化產業、教育產業等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產業。因為這些產業不僅產業關聯性比較強,而且本身就具有綜合消費性質,具有聯繫生產與消費的突出特點。通過加快市場基礎建設,加強文化、旅遊設施建設,加快新一代互聯網和物聯網建設,進一步增加消費亮點,培育消費市場,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三是促進從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從長期發展來看,我國經濟增長格局面臨從投資貢獻為主向消費貢獻為主轉變。為此,要不斷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實現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為此,要促進財政政策逐步從投資驅動轉為消費驅動,從刺激投資為主轉向刺激消費為主。

=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是構建完整內需體系的關鍵 =

分配在連接生產,在消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合理,關係到社會成員各自獲得物質利益的多少,決定着社會產品能否順利、有效地進入消費過程,直接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

目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一些行業收入過高,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分配製度不完善是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效率與公平,再次分配更加註重公平的原則,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一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居民即期消費。刺激消費的關鍵在於使人們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良好的預期。目前,傳統的福利制度提供的條件逐漸轉為市場來提供,而有關的社會保障機制還沒有健全和完善,人們出於對自身和家庭未來“經濟安全”的擔心,不得不約束消費,不斷儲蓄以便應急。因此,消費萎縮、邊際消費傾向低的狀況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乘數效應的發揮。應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落後地區低收入者羣體的轉移支付力度,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來增加入們的消費傾向。

二是健全促進就業和創業、增加勞動收入的制度條件。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促進機會公平和充分就業。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打破城鄉、地區市場分割,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讓勞動者在平等競爭中獲得合理報酬。建立高度透明的勞動力市場,完善我國就業制度,強化職業培訓和再培訓,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在城市,一方面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總量,有針對地搞好下崗及失業職工的再教育和職業培訓工作,提高這部分人的工資性收入,以增強他們的消費購買能力。

三是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最根本的在於提高居民收入。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和改革的着力點應當是放在增加中等收入羣體規模。

首先,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把智力要素、技術要素、信息要素真正納入到分配機制中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其次,進一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加強税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積極推進個人所得税改革。加強對財產性收入的調節,發揮第三次分配體系對調節收入的作用,進一步推進收入透明化。

再次,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掛鈎的最低工資制度,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健全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切實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創造條件讓更多羣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增加對城鎮低收入羣眾和農民的補貼,着力提高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水平。發揮工會組織在勞資雙方平等協商中的重要作用,普遍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障勞動者按勞動貢獻參與分配的權益。進一步完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保證金制度。

四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客觀規律。按一般規律,當經濟發展比較落後,適當地擴大差距,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這時的收入差距不僅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後果,同時它又是改革和發展的一個動力。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當需求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時,就必須要提倡均勻分配,擴大需求,而擴大需求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縮小收入分配。

當收入差距過大時,它就會影響總需求和總供給。高收入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弱,而低收入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強。過大的收入差距會導致兩極分化,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裏,而這些人的邊際消費傾向很弱,他們對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已基本達到飽和,而占人口比重很大一部分的低收入者有強烈的購買慾望和需求,但又缺乏支付能力,這樣就會造成總需求萎縮。因此,政府應該採取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是擴大社會總需求,加快消費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

= 不斷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是擴大內需的根本 =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人們只有在滿足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社會保障體系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羣眾的民生問題,滿足他們的切實利益,消解百姓的後顧之憂,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也能夠大大刺激他們的消費,降低整個社會的儲蓄率,提高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由此,必須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一方面,完善公共服務,提高居民消費意願。應當調整全社會的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以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的公共財政體制,確保財政投入到關係羣眾切實利益的民生領域。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投入,提高社會保障程度。不斷完善政策,構建健全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實現可轉移和可接續。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增強社會保障的強制性、規範性、穩定性與可預期性,切實維護人民羣眾社會保障權益。完善公共服務能夠有效保障廣大勞動者更好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降低因預期收入和預期支出風險而導致的預防性儲蓄動機,改善居民消費儲蓄決策,提高當期消費意願,從而促進居民消費需求不斷擴大。可見,公共服務是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重要途徑。

另一方面,要打破在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的行政壟斷和不合理的定價機制,建立新型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即滿足羣眾的更高層次的保障需求。重點發展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減輕居民負擔。擴大醫療服務投入,擴大基本醫療保障範圍,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降低報銷門檻,切實消除城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擴大住房保障覆蓋範圍,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強制度建設,積極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融資機制創新。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户相結合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户試點工作,加快省級統籌步伐,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係轉續辦法;規範發展企業年金制度;探索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抓緊制定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鼓勵各地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加快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重點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相適應的救助標準調整機制;健全臨時救助制度;積極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做好優撫安置工作。

(作者系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副教授)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