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以免不同立場觀點的人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本文所述“陸金所”所指在美國上市運營主體的稱謂,也就是所謂“陸金所控股、陸控”,並非旗下的那個所謂“小陸金所”。平安普惠是陸金所的貸款收放平台,下文亦會提到。
先從業績上看一下,陸金所從今年二季度開始連續兩個季度信貸業務規模收縮,9月末餘額6365億元;三季度營收131.93億元,同比下滑17.2%;淨利潤13.55億元,同比下滑67.1%。
其實不用驚訝於業績下滑這麼嚴重,陸金所二季度業績頹勢已經顯現,Q2放款規模收縮至僅1295億,餘額收縮至6614億,淨利潤從2021年同期的47.29億元人民幣下降至29.36億元人民幣,降幅高達37.9%。
所以三季度的業績墜崖也是順應趨勢而已。
對於三季度業績的驟降,陸金所控股董事長兼CEO趙容奭把原因推給“疫情和宏觀的不確定”,並預計這一趨勢的持續勢頭,前述影響波及了收放款和分支機構的運營,以及消費者信心低迷所導致的整體疲軟。
趙容奭還表示:“業務轉向更優質客户,加大直銷力度,調整後的產生新的貸款發放量約為我們近年來規模2/3。(即:預計放款規模將要收縮1/3)
老闆都發話了,所以也就不藏着掖着了,該什麼成績就什麼成績。
陸金所更新後的2022年的整體目標預期是:預計全年放款額同比減少23%到24%,至4900億-4950億元;總收入同比減少6%到8%,至570-580億元;淨利潤同比減少20%到22%,至85-89億元。
這裏陸金所隱晦地表達了自己持續下滑情況,四季度放款將會進一步收縮至800億左右,同時四季度很大可能要發生虧損。
陸金所利潤主要受到兩方面影響,一是歷史資產的風險表現(不斷變差)、二是優質新業務的增長速度影響。陸金所預計2023年業績將觸底,2024年新業務量將要取代舊業務量,所以説2024年才有可能顯著改善業績。
業績剖析:被拖累的合作方
緊跟政策動向、加碼小微業務的美股信貸巨頭怎麼風向急轉直下?我們把脈後發現有多個原因:
一是方向轉型所帶來的放款收縮、定價下降與風險增高,畢竟業務對象不一樣,帶來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這個從表面上看還可以理解。
二是徒有其表,去年末陸金所合作擔保和保險機構提供增信的餘額5275億(佔比80%),因風險上升,代償壓力難以承受,雖然非受限資金高達428億,扣除需要清分的,實際可以用來代償的資金非常少,讓陸金所“身軀龐大,卻是羸弱體質”。
三是力推的風險共擔的分潤模式導致與資金合作方離心離德,讓80%左右風險由資金方承擔,很多資金方估算虧損,被坑的壞賬逐漸體現,因為長期限大金額,短期脱身也是無望了。
關於第三點,我們延伸講一下,陸金所是怎麼用分潤模式框住一羣冤大頭的。
從同業瞭解到,具體案例如下:
當合作銀行與平安普惠合作時,平安普惠會推薦兩個合作模式,一個是100%擔保的增信模式、第二個是風險共擔的分潤模式。
一、100%擔保的增信模式,一般是平安系的保險和融擔為銀行提供100%的兜底。銀行雖説只賺利差,但風險可控。
二、風險共擔的分潤模式,放款額的20%左右產生的風險是平安普惠通過旗下的融資性擔保公司提供的擔保服務來承擔,與此同時還有保險機構參與提供保險增信,其中包括中國平安財產保險、中國人壽財產保險、紫金財險、華安財險、永誠財險、國任財險等。在2022年二季度,七家保險機構為陸金所借款人提供的信用保險覆蓋了新貸款的76%。
陸金所給銀行的誘惑就是利潤比第一種擔保增信模式要多,可以説翻一倍。形式上有點聯合貸一樣,但平安普惠不用放款。
平安普惠按客户質量分層為G1-G8,分層的兩個主要因子是評分和客户資產,G1為最優質客户,其中G1-G3為優質客户,陸金所向銀行合作推介時是以優質客户為引子,所以導致很多銀行“入坑”。
看着不是很好嗎?怎麼又叫“入坑”?而且作為資金方的銀行為什麼沒發現?
先説一下陸金所這個模式的“套路”,首先是因為前期給到銀行資產數據的確是優質客户的,但是在合作一段時間後平安普惠推送客户質量就不再保證了,銀行只得憑運氣了。因為資產分發的決定權在平安普惠手裏。
再就是因為合作的小微貸款大都是大金額長期限,早期風險表現不明顯,自從2021年下半年行業風險開始上升,但是平安普惠直到2021年Q4和2022年才真正顯露出高風險,2021Q4的C-M3遷徙率0.5%,後逐漸升高至2022Q2的0.7%。
對此,老闆趙容奭也坦白表示“作為主要風險指標, C-M3遷徙率在2022年4月份達到了0.83%的峯值, 6月份下降到0.61%。Q3季度又進一步升高了。
這也不能説銀行等資金方後知後覺,主要是火車已經發車了,下不來了,個人業務可以及時收手,小微業務的大額長週期就只能被迫與陸金所綁定了,加上大環境導致的小微業務風險高發,有陸金所合作銀行人士向「消費金融頻道」透露:“估算部分放款批次的資產難以實現盈利,實在無法避免”。
此前端倪:有傳出現逾期
今年5月市場傳聞平安普惠與銀行的合作貸款出現了一些逾期,代償延遲,金額較大。
考慮到平安普惠的主要資產是小微業務,小微貸款餘額5000億+,不良率2-3%+,百億不良也是可能。6月末陸金所整體貸款業務餘額是6614億元,剔除平安消金的500億左右、以及平安普惠的個人消費貸餘額不足1000億,剩下的小微貸款餘額約5000億+。
小微業務資產受疫情影響最大,零售資產相比好一點點,代償出現壓力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資產逾期升高可以理解,擔保或者保險的相關代償和還款資金出現不及時,就是比較嚴重的事件了。
市場傳聞後,各家資金方中的部銀行在年中先暫停了與平安普惠的風險共擔的分潤業務合作,他們僅敢與其合作有保險或融擔機構提100%兜底的增信模式。
逾期傳聞以及疫情導致資產的風險表現確實沒有達到預期,導致了平安普惠發起的風險共擔經營模式的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