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實習生 粟雪晴
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智能媒體時代下,傳媒人才應該如何培養?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專訪了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江院,就新環境下“產教融合”的發展現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等內容進行了多方位探討。
胡江院認為,當前,我國媒體融合邁向智媒體全新階段,從政策面、投資面、技術面、生態面到學術面都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現代產業學院”“協同育人”“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產教融合的成果也都爭相綻放,智媒體產教融合這個點上邁入全新階段,新階段、新需求、新形態。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在積極推進智媒體產教融合這件事,所以全新階段的成果也相當值得期待。
為什麼要發展“產教融合”?胡江院説,主要還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和場景應用無界連接突破,使得產業人才培養的教學、實踐、實訓等資源和能力構建都需要通過產教融合手段來完成,從技術角度看,人工智能底層芯片、傳感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通用技術能力持續提升,物聯智能視覺、腦機接口、複雜場景下智能語音處理技術等在智媒體廣泛應用。
在他看來,媒體與教育行業,二者本質上是“生態融合、價值共生”的關係。教育需要先進技術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適應性,行業領軍企業和媒體都需要掌握先進技術的人才來支撐發展,整個行業的創新一般都是站在行業領軍企業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完成。
具體到傳媒人才如何與產業相結合,胡江院分享了兩個觀點。首先,從模式上説,產教融合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可能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路徑。結合科大訊飛的探索與實踐,不僅僅構建AI中台,在業務場景上通過AI去賦能“採、編、播、審、存”,校企合作工程中心,鼓勵創新、理論研究、頂層設計。學生根據興趣、特長等要素着重提升在細分崗位上的能力,促進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
從適應性方面來説,要提高適應性,後疫情時期,國內人工智能與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縱深融合,物聯智能視覺、腦機接口、複雜場景下智能語音技術突破,國內媒體環境移動化、泛媒化、視頻化、平台化態勢給智媒發展雖提出新挑戰但也在不斷創新,在這些背景下,數字虛擬人、AI中台化、入口場景化與內容安全等等都是產教融合適應性需要關注的重要方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