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點
多重因素作用下,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行。自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以來,全球需求恢復的預期持續拉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同時,美聯儲並未有實質性收緊操作,海外金融體系流動性仍然十分充裕。在供需錯配和流動性寬鬆的推動下,近期大宗價格再次出現快速上漲。我們從需求端、供給端以及產業鏈安全性角度探討本輪價格上漲的三大主要因素。
需求端:全球補庫存,更多體現為結構性分化。近期發達國家疫苗接種推動全球需求預期回暖。但與上一輪供給側改革相比,國內總需求或不如2016-2017年,需求恢復表現為出口和新興行業導向的結構分化。
供給端:新興市場復甦落後+“碳中和”推動價格上行。原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新冠疫情恢復的錯位加劇了大宗原材料的供需錯配,推動了價格的上漲。“碳中和”相關的限產政策也提升了漲價預期。
產業鏈安全性:地緣政治摩擦和對產業鏈安全性的關注使得短期供需錯配矛盾進一步激化,這也是相比供給側改革時期的新增因素。
大宗漲價的行業影響:壓縮下游盈利,但存在分化。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中,上游漲價行業如煤炭、鋼鐵等毛利率提升較大,中下游行業毛利率普降。而本輪上游原材料行業毛利率提升明顯,但中下游行業的毛利率存在分化。計算機、儀器儀表等出口產業鏈毛利率不降反升,但紡服、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行業盈利受壓縮程度則高於2016-2017年。
大宗上漲“Price in”了多少經濟回暖預期?從歷史規律來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與中美經濟增速和放水程度高度相關。以銅價為代表,而當前銅價處於歷史高點與2021年經濟增長預期相匹配,但對全年經濟反彈和放水預期反映的已較為充分。由於新冠衝擊帶來的經濟快速反彈和庫存回補也具有臨時性因素,在短期的供需錯配逐漸消除之後,也需要關注基本面支撐的回落。
關注大宗商品進一步漲價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隨着大宗價格的上漲, PPI在未來幾個月可能上升至7%附近。4月份政治局會議顯示當前政策重心在於經濟轉型和解決存量債務問題,對短期輸入性通脹的擔憂不大。未來貨幣政策可能更多保持“相機抉擇”,關注PPI對CPI的傳導效應。
風險提示:經濟、通脹變化超預期,地緣政治因素導致相關原材料價格波動。
多重因素作用下,近期大宗價格快速上行
自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以來,全球需求恢復的預期持續拉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再次出現快速上漲,鐵礦石、動力煤、焦炭、螺紋鋼等大宗商品出現快速上漲。綜合而言,我們認為全球需求逐漸回暖、供給恢復偏慢以及各國對產業鏈安全的重視是本輪價格上漲的三大主要因素。
需求端:
全球補庫存,更多體現為結構性分化
經濟恢復和疫苗普及拉動全球需求預期回暖。2020年以來國內外經濟持續復甦,使得國內外大宗商品在經歷了年初的快速下跌之後,相繼在3月、4月見底開始回升。隨着近期發達國家疫苗接種的快速推進,經濟回升預期進一步拉動全球需求預期回暖。從目前的美國補庫存進度和財政刺激效應來看,發達國家需求的回升至少將持續至3季度,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也將持續一段時間。
但相比16年大規模需求釋放,本輪國內政策重心在經濟轉型和存量債務問題上。與上一輪大宗價格快速上漲的供給側改革時期相比,2015年-2016年棚改+PPP“7萬億”拉動了基建地產投資,寬信用配合寬財政的託底政策成功釋放了大量需求。然而,本輪新冠疫情衝擊下,2020年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迅速。隨着近期中國經濟的逐漸復甦和疫情影響的逐漸消退,財政和貨幣政策開始逐漸向正常化迴歸,政策重心回到中長期經濟轉型和解決存量債務問題上。一方面,今年以來中央多次提到“政府槓桿率要有所降低”(詳見2021年3月21日報告《政府槓桿率怎麼降?》);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政策持續趨嚴。在去槓桿背景下,我們預測今年社融增速基本與名義GDP相匹配,全年的增速可能回落至11%左右。與2016-2017年不同,在當前政策更加關注中長期目標的背景下,大規模啓動投資週期的可能性較小。
本輪需求恢復表現出結構性的分化。
外需拉動下,出口類行業需求回升更為明顯。本輪受益的行業除了明顯受益於大宗價格上漲的原材料製造業,出口類行業的也表現出了更強的生產和補庫存動力。我們根據投入產出表中不同行業產品的出口佔總產出的比重,把所有的行業進行了出口類行業和非出口類行業屬性的劃分。其中,出口相關類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幅度整體比非出口類行業更大。因此,2020年下半年全球需求恢復以來,出口相關類企業更加註重把握全球恢復不平衡的窗口期,加速生產以把握更大的全球市場空間。
結構性錯位問題也使得需求回升的問題被進一步放大。部分重要生產資料供需錯配的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放大了價格的上漲壓力。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芯片短缺潮,2021年以來,芯片短缺潮對汽車行業的衝擊持續蔓延。本田、大眾、豐田、福特等車企紛紛宣佈由於芯片供應不足而減產或關停部分生產線。從芯片短缺的原因來看,除了有疫情導致供應鏈復甦緩慢的因素外,也有需求和供給鏈錯配的原因。近年來汽車、家居等行業數字化程度上升,使得部分基礎芯片需求快速擴大;而由於芯片製造產業技術更新迭代快的特點,導致高端芯片的使用預期提升,芯片製造商更聚焦於高端芯片的產能建設,從而造成了相對低端芯片的供需明顯錯配。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不均衡,部分產業需求的快速增長,而供給端仍相對滯後,加大了需求復甦導致的價格彈性。
供給端:
新興市場復甦落後+“碳中和”推動價格上行
新興市場疫情反覆+疫苗接種較慢,加劇原材料供需錯配。2021年3月以來,隨着印度疫情的爆發,全球新增確診和新增死亡人數再度走高,新增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前一輪的峯值。分區域來看,亞洲新興市場貢獻了本輪主要的新增確診人數增量。從疫苗接種情況來看,每百人新冠疫苗接種量在國家和區域間也呈現出了明顯的分化,目前疫苗整體被髮達國家所壟斷,英國、美國每百人接種量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接種量,除中國以外,新興市場國家可用的疫苗佔比普遍較低。原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新冠疫情恢復的分化和錯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宗原材料的供需錯配,推動了價格的上漲。
“碳中和”助力大宗商品價格和PPI快速上行。除了全球疫情反覆導致供給側恢復不及預期以外,“碳中和”相關的限產政策也提升了供給側改革下的漲價預期。自2020年9月22日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中國首次承諾“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之後,2020年12月28日,工信部提出確保2021年粗鋼產量同比下降的目標,並在2021年4月20日明確發文表示“嚴禁鋼鐵、水泥、平板玻璃新增產能,嚴管嚴控電解鋁新增產能”的目標。在供給端受到壓制,但國內需求仍然較為強勁的雙重推動下,國內螺紋鋼、焦炭等限產品種價格年後再次快速上行,推動PPI快速升高。
產業鏈安全:
後疫情時代各國對產業安全重視加強
2020年以來,各國反思產業鏈全球化佈局在突發事件下的脆弱性。自2000年之後,全球產業鏈分工趨於細化,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全球各國出口增加值中約28%來自非本國產業鏈 。但2020年以來,疫情、自然災害、地緣政治等問題,使得各國都在反思產業鏈全球化佈局在這種突發事件的情況下所暴露出來的脆弱性。
後疫情時代,各國對產業鏈安全性的擔憂可能使得短期供需錯配矛盾進一步激化。因此,各國都提高了對自身產業鏈安全性的重視程度,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陸續推出政策引導企業投資迴流,而對產業鏈安全性的重視可能加劇供需錯配,進一步推升通脹預期,這也是本輪大宗價格上漲相比2016-2017年的新因素。
以農產品為例,農產業出口限制推升價格連續上漲。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統計,2020年3月以來共計18個經濟體相繼出台41項關於農產品出口限制方面的政策 ,這也是催化全球農產品價格大漲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全球農產品價格已連續11個月上漲,已達到了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距離2012年2月的歷史峯值僅差12%。
以近期鐵礦石漲價為例,對澳大利亞貿易關係的擔憂加劇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貿易數據來看,澳大利亞在中國鐵礦石進口中的佔比約為60%,雖然疫情後期澳大利亞佔比有所下降,但整體仍然保持高位維持穩定,中澳經濟對話的減少並未顯著影響相關商品的進口規模,但對未來產業鏈安全性的擔憂的確可能推動通脹預期的上升。
大宗漲價的行業影響:
壓縮下游盈利,但存在分化
與2016-2017年類似,本輪漲價中下游盈利也受擠壓,但存在結構分化。在2016-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原材料漲價時期,上游漲價行業如煤炭、鋼鐵等毛利率提升較大,中下游行業的毛利率大多一齊下滑。在本輪大宗商品漲價的過程中,原材料加工行業毛利率提升也較為明顯,反映在2021年1季度表現為中上游原材料利潤增速明顯快於收入增速。然而,在本輪價格上漲中,中下游製造業毛利率雖然受到擠壓,但是相比於上一輪有較大的分化。
中游製造業中,出口鏈條的相關行業毛利率不降反升。與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時,中游製造業毛利率普遍被壓縮不同。本輪漲價中,與出口鏈條更為相關的中游製造業(計算機、儀器儀表、專用設備、通用設備等)的毛利率仍然向上增長,且增長幅度不低。正如我們在《2021年疫後出口的邏輯與受益鏈條》中所提到的,隨着疫苗的推進,全球產業鏈恢復將對中國中間品出口提供新的支撐。受益於出口鏈條的中游製造業在下游強勁需求的支撐下,即使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其盈利能力和利潤所受的影響較為有限。除受益於外需之外,儀器儀表及設備類的行業中包含了上游原材料開採機械及設備,因此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將支撐相關機械設備的需求及盈利。
但同為出口導向的紡服、木材加工的行業盈利受壓縮程度則高於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時期。紡織服裝、木材加工雖然同為出口導向型行業,但是其盈利能力受上游擠壓程度明顯大於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時期,這可能與行業自身結構有關。在2019年6月以前,紡織服裝及其上游紡織業的毛利率變化幾乎同向。但在2019年6月之後,紡織業毛利率仍在向上,但紡織服裝的毛利率則拐頭下游,出現上游擠壓下游利潤的情景。而木材加工業則與紡織服裝相反。木材加工業在2013年之後毛利率一路下行,但下游傢俱製造業的毛利率反而一路上行,出現下游利潤反噬上游的情況。因此,紡織服裝、木材加工這兩個行業由於其行業結構特性,缺少定價權,在上游原材料漲價時,其盈利的壓力將會大於其他行業。
下游消費品中,醫藥、酒類盈利能力並不受影響,食品製造壓力較大。無論是在本輪漲價還是在2016-2017年供給側改革漲價中,醫藥、酒類的盈利能力都不受影響,二者的毛利率安全墊較高,受上游漲價影響小。但與前兩者相反,食品製造業則是下游中盈利能力受壓制較明顯的行業,大宗漲價主要從包裝材料和食品原料兩方面影響食品製造的盈利能力。從2021年1季度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來看,醫藥和酒類的利潤超過50%由銷售利潤率的提升貢獻,但食品製造的利潤主要由收入增長貢獻,銷售利潤率甚至為負。
從全行業來看,企業盈利增速或逐漸回落但全年保持在較高水平。從全行業來看,歷史數據顯示,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和A股(非金融)行業的利潤增速走勢高度相關。因此,高頻的工業企業利潤可以作為預測A股利潤增速的輔助參考之一。從我們的預測來看,工業企業利潤或將在今年5、6月開始嚮往年的均值迴歸,並可能在10%—20%的利潤增速區間內持續一段時間,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增速可能仍處於24%左右的高位,對全年A股盈利增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大宗上漲“Price in”了多少經濟回暖預期?
當前大宗商品價格對經濟反彈和放水預期反應較為充分。從歷史規律來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與全球經濟恢復(以中國與美國經濟增速為代表)和放水程度(以美國國債收益率為代表)高度相關,如歷史銅價與兩因素之和就表現出較強的線性相關性。2020年大宗銅均價高於基本面支撐,反映銅價已經在price in未來的經濟復甦預期,而當前銅價處於歷史高點,與全年經濟增長預期幅度相接近,對全年經濟反彈和放水預期反映的較為充分。但新冠衝擊帶來的經濟快速反彈和庫存回補也具有臨時性因素,在短期的供需錯配逐漸消除之後,基本面的支撐也或將回落。
關注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推升了通脹預期, PPI在未來幾個月可能上升至7%附近,但從PPI向CPI傳導偏慢。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供給端、需求側和產業鏈安全等多方面因素推動,但國內終端需求仍然保持平穩。4月份政治局會議顯示當前政策重心在於經濟轉型和解決存量債務問題,對短期輸入性通脹的擔憂不大。在這一背景下,貨幣政策可能更多保持“相機抉擇”,應關注未來PPI對CPI的傳導效應。
風險提示:經濟、通脹變化超預期,地緣政治因素導致相關原材料價格波動。
相關報道:
國金策略:商品的最後一漲 股票的最後一跌
招商策略:大宗商品價格上行一定會造成製造業盈利能力下滑嗎
(文章來源:王涵論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