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不斷的華大基因,憑什麼一年多賺56億
最近,華大基因給自己的 2020 年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去年,華大基因全年營收 83.97 億元,比 2019 年翻了近三番;扣非淨利潤 20.49 億元,更是大漲 8 倍有餘。
如此成績卻並未在資本市場激起太大的水花。財報公佈的第二日,其股價漲了 1.73%,這幾天卻又是連着下跌,雖然跌幅不大。
而對大眾而言,提起華大基因,未必有很多人知道這家公司到底做些什麼;但關於它的話題,倒可能常有耳聞。
無論是最早被質疑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產品無效、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與基因檢測設備商 Illumina 專利糾紛在美國敗訴,還是去年底的“基因編輯了至少 58 個嬰兒”被舉報風波(已被華大基因實錘造謠一張嘴),抑或是如今香港新冠疫情形勢依舊緊張的當下,其新冠檢測產品出了不少問題,是非一直沒有遠離過這家公司。
一邊是業績突飛猛進,一邊是風險纏身。久處風暴眼中的華大基因,面目究竟如何,難免讓人疑惑。
華大基因啥都要
我們或多或少了解點基因檢測,但未必清楚華大基因具體都做啥。
這並不奇怪,畢竟華大基因的業務的確十分龐雜。
單從拿證的數量來看,其已獲批的產品就有 111 款,包括體外診斷試劑(如 HIV 抗原抗體診斷試劑盒)、設備(基因測序儀、生物芯片閲讀儀等)、軟件(如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基因檢測軟件等)等。若再加上處於臨牀階段的哪些,這個數字就更加可觀。
這些產品中,設備處於基因產業的上游,其餘均是中游的基因測序服務。前者記在華大基因子公司華大智造名下,後者才是其賴以發家的核心。
按照場景,華大基因將這些服務分為五大類:生育健康、腫瘤防控及轉化醫學、感染防控、多組學大數據服務與合成業務、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這些業務分別服務於醫院、體檢機構、科研院校、研究所、藥企、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等。
華大基因主營業務 / 虎嗅根據華大基因 2020 年年報整理
可以説,所有基因組學能應用的地方,華大基因都在做。
畢竟華大基因起家足夠早,成立於1999年,靠着當時承擔人類基因組中國計劃積累了遠超其他中游基因測序服務商的數據,這也是其將觸手伸向各個領域檢測的基礎。
不過,比起更加垂直的競爭對手而言,華大基因似乎並沒未因先發佔到什麼便宜。
以其 2014 年~2019 年平均營收佔比超過 40% 的絕對主力業務生育健康為例,眼看着後起之秀貝康醫療(成立於 2010 年)率先拿下首張三代試管嬰兒基因檢測試劑盒的入場證明,華大基因仍然“在邊緣遊走”——業內人士對虎嗅如此形容,簡直是起大早趕晚集。
此前的“無創漏檢”風波,無疑也給華大基因的這項業務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日,華大基因在香港的新冠病毒檢測出現約 30 例假陽性,被質疑樣本交叉感染,因此被政府暫停委派其服務流動採樣站。香港食物及衞生局發言人還表示,“亦不排除減少採用華大向政府提供的其他檢測服務”。
雖然尚無證據表明華大基因的相關檢測試劑盒有問題,但它也難以避免信任裂縫的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首次出現,是在華大基因2018年的財報中。簡單而言,便是其將自家的儀器設備、試劑、分析軟件、技術、數據庫等打了個包,幫助醫療機構、第三方檢驗公司建設實驗室,這些方案依然是圍繞其核心的生育健康、腫瘤及感染服務領域。
對於已經將手伸向上游的華大基因來説,或許這項業務才是它未來的核心優勢。
牆外香
雖然上文提到了華大基因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在翻看了華大基因自 2014 年起的歷年財務數據後,我是真想為它的 2020 年鼓個掌。
畢竟從 2016 年之後,華大基因的營收增速每年都在遞減,從 30% 一路跌到 2019 年的剛過 10%。有過去幾年增長疲軟的襯托,2020 年其營收接近 200% 的漲幅就更顯可貴。
公司的營收構成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從下圖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其 2020 年的精準醫學綜合檢測解決方案營收較 2019 年翻了近十倍,佔比也從 20.4% 直接跨到了 66.24%。
相應地,公司實物產品的銷量也迎來大幅提升,儀器和試劑分別增長 568.1%、821.3%。
這樣巨幅的變化從何而來?華大基因給出的解釋是由於新冠疫情。
要知道,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後,檢測產品無疑是剛需。當時陸續拿到國內 NMPA、美國FDA、歐盟 CE 應急審批的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也就有了走進其他國家的敲門磚。
據其財報顯示,公司新冠檢測產品已覆蓋了全球超過 180 個國家和地區。同時,其所打造的大規模核酸檢測實驗室“火眼”也分別在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意大利等國家開始運營;截至去年年底,其海外的火眼實驗室已經超過 80 個,覆蓋全球近 30 個國家和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 2020 年的收入來源中,首次出現了大洋洲的身影。
這些輸出海外的檢測產品和實驗室,無疑給公司的營收貢獻了大大的一筆。按比例來看,華大基因在港澳台及海外地區的營收提升了 50%,首次反超大陸,並實現了大幅壓制。
不過反過來講,也正是因為其之前好歹在國外多地開張,才能在這次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把握住機會。
營收增長的同時,華大基因的毛利率也在 2020 年等來了一次小突破,首次突破了 60% 大關。雖然不及經常被拿來比較的基因檢測第一股達安基因的 70.8%,但因為業務範疇不同、營收規模不同,這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
此外,公司的淨利潤也保持了同步增長,擴張所帶來的成本和費用並未構成太大影響。整體來看,公司的賺錢能力算得上相當穩健。
前路悠悠
但問題是,靠新冠疫情這樣的偶然事件帶來的增長,是否可以持續呢?
眼下來看,希望雖有,但沒有那麼樂觀。
希望在於,華大基因這次趁勢打開了更多市場,這或許將給公司其他的檢測業務帶來增長的空間。
尤其在“一帶一路”國家,包括腫瘤在內的各類疾病發病率並不算低,但無論是檢測還是治療手段都相對落後,華大基因由檢測業務將匹配的治療方案帶過去的可能性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 2020 年的收入來源中,首次出現了大洋洲的身影。這也是其營收的增長點之一。
不過,從今年一季度華大基因的財務數據來看,公司的營收雖較疫情前仍有大幅提升,但相比於巔峯時期已有所回落。未來更可能的情況是,隨着新冠疫苗接種範圍擴大,各地區疫情陸續緩解,其通過渠道拓展其它主營業務的速度並不能抵過新冠檢測相關收入的收縮速度。
另一個窘迫的現實是,根據其子公司華大智造招股書披露,華大智造與 Illumina 的專利糾紛及不正當競爭相關訴訟共有 23 起,範圍涉及美國、德國、比利時、法國、中國香港等 12 個國家和地區。
去年年中,華大智造在美國戰場敗下陣來,被美國加州北區法院下大了初步禁令:禁止華大智造在美國分銷和推廣基因測序平台。
雖然華大基因表示,這並不影響公司在美國以外的開展,但其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官司最終有何種遭遇,我們不得而知。要知道,單價超百萬元的基因測序儀對公司營收和毛利率的貢獻都不小,且一旦離開自家測序儀,華大基因的實驗室方案推進和運營成本也難免大受影響。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些訴訟顯然像一顆顆定時炸彈,仍將持續懸於華大基因的頭頂。
而回歸到測序服務能力本身,華大基因想完全離開風暴眼也沒那麼容易。畢竟,基因是人的命途和倫理所繫,沒有一家相關企業能逃開大眾長久而敏感的凝視。
我是本文作者石三香,關於醫療的一切我都想了解,歡迎業內人士一起八卦爆料,微信:handadiya(加好友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