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IMF總裁:採用碳定價、綠色融資等主要經濟政策工具,實現綠色的經濟復甦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財經

“撥雲見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獨木難支”。

北京時間4月15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上,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用三句中國諺語,闡述了全球經濟展現逐漸明朗的前景之時,構建更加綠色、更具氣候韌性的經濟的必要性,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的緊迫性。

呼籲全球構建綠色經濟

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至暗時刻”已經過去。IMF的多項預測顯示,未來的前景開始變得更加明朗。

但格奧爾基耶娃提示,在以中美為首的若干經濟體強勁增長的同時,其他經濟體仍在艱難地試圖擺脱危機的陰影。

“如果要實現更可持續和更加包容的經濟復甦,必須轉危為機,構建更加綠色、更具氣候韌性的經濟。”

格奧爾基耶娃呼籲儘快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並應積極採用碳定價、綠色融資等主要經濟政策工具。

碳定價是最有效、性價比最高的減排方法。通過上調整體能源價格,碳定價能激勵家庭和企業轉向更綠色的選擇,從而提升能效。其還能為可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提振綠色投資,刺激創新。

此外,碳税能帶來可觀的收入,進而可用於支持受低碳轉型影響的家庭,並增加對衞生、教育、下崗職工技能再培訓的公共投資。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中國當前的煤炭税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局最終可推廣該制度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中國也通過為能源部門引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制度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一系列其他工具,如獎勵高效做法、抑制高排放活動的“收費返還”計劃,也有助於降低某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量。一些情況下,還需要在未來頒佈更嚴格的排放和能效法規,並實施更完善的綠色技術政策。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中國持續推動改革,實現高質量、可持續和平衡增長,也有助於降低碳排放。“正如剛剛通過的‘十四五’規劃指出,中國持續推動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型經濟增長轉型,同時支持服務業和高科技部門擴張,這將降低經濟增長的能源需求和碳密度,從而降低實現氣候目標的難度”。

解決綠色投融資

面對艱鉅的減排任務,解決綠色投資的融資問題凸顯重要。

格奧爾基耶娃認為,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有空間吸引更多私人部門進行綠色投資,措施包括將資本高效地從“褐色”投資轉向綠色投資,如提供價格信號和監管激勵。為調動更多私人部門投資,各國須建立環境信息披露機制、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以及其他支持政策。此外,數據的質量以及可獲取性,則有助於更深入、更廣泛落實可持續投資。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氣候變化本身就對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各國和企業(包括其銀行)都面臨着更嚴峻的極端氣象災害和向低碳經濟過渡的風險。當局需要改進風險管理,以評估氣候相關風險並維護金融穩定。

目前,世界各國秉持着一個共同目標——將全球變暖限制在2攝氏度以下。格奧爾基耶娃呼籲,全球攜手合作,就可能的差異化碳價下限達成一致。國際社會還需要更進一步,為發展中國家加強氣候相關工作提供所需的氣候融資和技術轉讓。

另一項當務之急是改善氣候信息披露的質量,並在全球範圍內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同時各國之間需要分享最佳做法。

記者:袁源

編輯: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