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LP把大量的資金留給了跟投,GP扮演的角色就發生了變化,淪為LP的投資“通道”。
文丨陶輝東
編輯丨王慶武
來源丨投中網
如今的VC/PE市場最缺的是什麼?
很多人大概會回答是資金。但實際上,比資金更缺的是信任,LP對GP的信任。一些政府引導基金不再信任GP的募資能力,眾多社會資本不再信任GP的高回報神話,很多LP不再信任GP的投資能力。
在各類論壇上,LP們吐槽GP投資能力的言論已經見怪不怪了,人人都知道90%的GP沒有核心競爭力。
與之相伴而生的現象是,很多的母基金用於直投的資金比例已經超過一半。LP把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直投,而不是交給GP管理。雖然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但顯然暗含着對GP投資能力的部分否定。
時下,在募資中,一些LP越來越強調跟投權,甚至常常超過對基金本身的關心。
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GP:誰也不敢得罪
募資中,LP將跟投權作為了對基金出資的前提條件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
一位母基金管理人向投中網表示,投資子基金並不只是為了基金的回報,而是希望也能培養自己的投資能力,與GP共同成長,跟投是最好的方式。他透露,配置給基金的資金比例在30%-50%之間,基金出資只是投資的開始,後面的跟投合作才是大頭。
另一家母基金合夥人表示,“投資了優秀的GP之後,近水樓台先得月,有更大的概率可以跟投或聯合投資本來可能接觸不到的優質項目。”
在GP這一邊,對LP跟投一直心態矛盾。多位GP人士向投中網表示,只要是標準和規則之下,並不介意LP跟投。在一些情況下,LP跟投還有助於增強GP的投資實力。例如,很多LP資金量較大,可以在GP投資的後續輪次接力投資,形成良性循環。
但隨着LP的跟投越來越多,要求的份額越來越大,GP開始感覺到壓力。大約從2017年開始,就不斷有GP呼籲LP的跟投應該“有度”。
在募資難的大背景下,中小GP們對跟投權的要求很難拒絕。一家人民幣基金合夥人坦言,“母基金聯合跟投要求很多,GP基金規模越做越大,會遇到一個好項目到底分給誰的難題。”
在投中網舉辦的一次會議上,一家新鋭基金創始人開玩笑:“大家都是‘爸爸’,我們誰也不好得罪。”
最大的例外大概只有政府引導基金。除了少數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政府引導基金外,大部分政府引導基金既沒有動力,同時也缺乏配套的機制去做跟投。
讓局面更加複雜的是,對於跟投權目前還缺乏通行的標準制度安排,難以完美化解潛在的利益衝突。
前述新鋭基金創始人表示,對跟投份額怎麼分配的問題,還在探索一種機制出來,讓大家都滿意比較困難。
光塵顧問合夥人耿希玉向投中網表示,在實操中,大多數情況是某一兩個對基金而言比較重要的LP私底下跟GP交流就搞定了,其他LP在這個過程裏可能都是不知情的。GP在投資過程中還會產生成本,顯性的有盡調費用,隱性的有發現項目的成本,因此LP跟投屬於“搭便車”。
以上的問題只是細枝末節,對GP來説,更大的隱憂是自身價值的消解。在跟投比例不高的情況下,跟投對基金投資的靈活補充。而當母基金留給直投的資金比例超過50%,GP扮演的角色就發生了變化。
當LP把大量的資金留給了跟投,GP就成了半個FA,淪為了LP投資的“通道”。就像很多“上市公司+PE”案例中,PE實際上扮演的是上市公司募資通道的角色。
這樣的衝擊首先落在談判籌碼不足的中小GP頭上。隨着一級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強調產業能力,GP同質化的問題屢被詬病,經常可以看到LP吐槽很多GP的投資能力還不如自己。
耿希玉表示,頭部機構或者已經在細分產業建立起核心資源、項目源的GP,不會對LP的任意跟投要求都給與滿足。股權投資這一行歸根結底拼的是信息,如果GP和LP之間真的發生了利益衝突,肯定不會是掌握信息的GP吃虧。
前述母基金管理者則認為,如果一家GP的還是投Pre-IPO,被通道化也並不冤枉。
直投化的LP
LP做直投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大趨勢,直投的主要形式是對子基金投資項目的跟投。
來自2018年麥肯錫的一份私募股權投資市場LP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7年LP跟投成交額增長了約一倍。
另一份Cambridge Associate2019年的LP跟投報告則顯示,截至2017年底, LP跟投市場規模達到600億美元,大約相當於全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Call款規模的20%。
從市場化LP的數據來看,中國的LP們對直投的倚重程度更高。中國最大的商業化募集母基金前海母基金,將50%的資金用於直投。另一家老牌母基金元禾辰坤則會留出大約20%的資金份額用於直投。除了政府引導基金比較特殊之外,絕大部分母基金都採取所謂“PSD”的配置方式,其中D即DirectInvestment,其比例低的在20%-30%,高的可達70%以上。
母基金管理者普遍表示,不做直投就不能更好地理解GP,另一方面直投也成了母基金提高收益的關鍵。
以前海母基金為例。為了消除“雙重收費”以利於募資,前海母基金並不對投資於子基金的50%資金收取管理費和Carry,而只對用於直投的50%資金收費。這種情況下,前海母基金管理人的全部收益均來自於直投,子基金的意義僅在於構建投資生態圈。
LP做直投能帶來諸多好處,可以提高退出靈活性、降低綜合費率,同時還有助於培養投資能力,與GP建立長期夥伴關係。理論上,LP可以從子基金投資的項目裏“優中選優”,在投資的GP足夠多之後,效果猶如以“上帝視角”做投資。
前海母基金董事長靳海濤對直投寄予厚望,他在不久前的一次公開論壇上表示,“母基金一定要直投,而且比例還要擴大,規模較大的直投基金也要帶有一些母基金功能,這可能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途徑”。
很多LP的直投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IPO盛宴熱熱鬧鬧,在上市企業股東名單中,除了VC/PE之外,還可以見到很多一般被視為LP的機構,包括一些引導基金、科創母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以及產業資本等。
跟投模式是最佳選擇嗎?
實際上,“母基金+跟投”模式仍在不斷迭代之中,遠遠稱不上一種成形的模式。
過去,大多數LP的跟投方式可以歸為所謂的“簡單跟投”(syndication),即直接投資由GP分配的份額,對投資過程的參與度很低。這種情況下,LP對被投項目的信息幾乎完全來自GP。GP完全有動機也有操作空間不分享最優質的項目。
隨着LP投資能力的增強,跟投越來越多的體現為“聯合投資”。很多LP甚至不信任GP的盡調,而選擇獨立進行盡調,對項目的把控能力也就大大增強。當然,缺點在於,這往往會給被投項目一方帶來更多的“麻煩”,容易招致項目方牴觸,這是另外的問題了。
實際上,以“母基金+跟投”為模式的前海母基金也已經在做調整,而這家機構自身的變化,正是母基金直投與GP博弈最真實的寫照。
在成立之初,靳海濤曾明確表示,前海母基金以一般性跟投為主,原則上只做非牽頭人的融資,不直接牽頭投資項目,“這樣基金的基本屬性還是母基金,而不是一個不清不楚的混合體或者是直投基金。”
但應對遠比計劃重要,接下來幾年,前海母基金在直投上走得更遠了。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以來前海母基金的多數直投項目並不是跟投,而是領投甚至獨投,包括柳葉刀機器人、踏歌智行、傅里葉智能、鏈安科技等公司。
前海母基金從跟投轉向脱離子基金的直投,背後必然是根據市場變化,做過很深的考量。一位業內人士向投中網表示,前海母基金的跟投模式對選擇GP的空間造成一定限制,以前海母基金的級別,子基金陣容中頂級GP是不夠多的。前述母基金管理者則認為,前海母基金的直投團隊已經很強的情況下,沒必要侷限於跟投子基金的項目,不跟投依然可以協同,只不過不那麼直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