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出台上市公司提質17條 A股公司質量究竟如何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下稱《意見》)10月9日發佈後,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立即組織學習並公開表態將堅決貫徹落實。

  國務院從上市公司提質角度提出17條要求,覆蓋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健全退出機制、解決突出問題、提高違法成本、形成工作合力等六大方面。

  “(《意見》)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出了系統性、有針對性的部署安排,是今後一段時期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證監會稱,將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中之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國務院金融委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切實抓好《意見》貫徹落實工作。

  對關注A股市場發展的各方人士而言,《意見》的出台並不意外。僅去年以來,被開2.4億鉅額罰單的樂視網、被移送司法機關的康美藥業以及被移送公安的獐子島等,每一家違法違規之猖獗都令人歎為觀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決策層對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部署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2019年11月,證監會制定《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之後,各項改革、規則高密度出台,交易所成立了專門工作組,全力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經營質量:在分化中增長,但警報未解除

  上市公司一直被稱為實體經濟的“國之重器”、雙輪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已經超過4000家,基本覆蓋了各行業重點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較強核心競爭力企業。但是,正如《意見》所稱,“目前上市公司經營和治理不規範、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仍較突出”。

  2020年前三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各類企業都遭遇嚴峻挑戰,較大部分公司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以2019年年報數據來觀察A股公司業績成長情況,代表性更強。

  上交所數據顯示,2019年,滬市主板1500多家公司全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7.21萬億元,同比增長9%,約佔全國GDP總額近四成;共實現淨利潤3.19萬億元,同比增長9%,扣非後淨利潤2.97萬億元,同比增長8%。

  大盤藍籌業績表現突出。上證50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9.19萬億元,淨利潤2.1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加9%、11%,佔滬市整體營業收入的52%、整體利潤的68%。

  當然,1500餘家公司並非每家都盈利,部分公司經營存在困難和風險。2019年,滬市主板141家公司出現虧損,與2018年基本持平。從總體虧損金額來看,2019年度虧損約1178億元,與2018年也基本持平。

  質押和商譽風險方面,截至2019年末,滬市主板股票質押的公司有1170家,較年初淨減少203家,控股股東質押比例超過80%的公司有143家,較年初淨減少51家。2019年度,滬市主板公司商譽餘額為5355億元,共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85億元,與2018年相比大幅降低。

  目前,滬市主板質押和商譽風險已得到一定釋放,但結構上看,部分民營企業高質押風險仍然延續,一些前期“三高”重組公司的商譽居高不下,後續仍然需密切關注。

  深市公司呈現相似特點。深交所數據顯示,2019年深市公司營業總收入13.3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為6.5萬億元、5.2萬億元和1.6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7%、10.3%和11.7%,均顯著高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的營收增速。

  盈利方面,六成公司同比增長,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實現淨利潤3565.1億元、2235.7億元和519.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2.4%和29.1%。

  商譽方面,商譽減值總額同比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末,深市公司商譽賬面價值7216.8億元,佔當期營業總收入的7.2%。但是,在外部不確定性的影響下,由此引發的“變臉式”鉅虧仍需警惕。

  另外,少數公司的合規風險在經濟下行時凸顯。深市連續兩年虧損的公司有99家,8家公司已連續3年虧損。截至2020年4月末,134家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上市公司的經營壓力普遍較大,財務造假、違規信披、違規佔用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可能隨之增多。

  信披質量:博弈機制顯威,但造假、失控仍突出

  財務數據可謂上市公司所需披露信息中最重要的信息。近年來,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報告的情況逐漸增多。這一方面體現出中介機構“看門人”角色逐漸發揮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説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值得重視。

  證監會此前發佈的《2019年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9年,滬深兩市有274家公司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中,無法表示意見45家、保留意見126家、帶解釋性説明段的無保留意見102家,還有1家被出具了否定意見。上一年,前述數字分別為219、38、82、99以及0家。

  《報告》顯示,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整體質量較好,但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對準則理解和執行不到位的問題。

  常規問題包括,對金融資產、股權投資等分類不恰當,收入確認時點、合併報表範圍判斷不合理,公允價值計量、資產減值估計不謹慎,資產負債流動性和現金流量列報不正確,重大交易和事項披露不充分等。

  證監會8月初曾披露,2020年上半年,資本市場新增各類違法案件165件,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證券犯罪案件和線索共59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98份,罰沒金額合計38.39億元。

  財務造假案首當其衝。上半年,證監會對宜華生活、豫金剛石維維股份等35家上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立案調查,對43起虛假陳述案件做出行政處罰。

  比如,唐萬新等人操控斯太爾虛構技術轉讓虛增利潤2.8億元;東方金鈺虛構翡翠原石銷售虛增利潤3.5億元;長園集團利用委託代銷業務提前確認收入;年富供應鏈為兑現重組業績承諾將“有毒”資產裝入寧波東力,虛構境外業務等虛增利潤4.3億元等。

  而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資金佔用、違規擔保,損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的案例數量也相當驚人。僅今年上半年,證監會就對24件未按規定披露此類重大信息行為立案調查,部分案件涉及惡性利益輸送。

  比如,新光圓成假支付股權款、債務轉移等手段,向大股東提供資金14億元未如實披露;銀河生物先後15次為大股東等關聯方對外借款提供擔保累計15.4億元未如實披露;富控互動、尤夫股份實際控制人以上市公司名義對外借款、以上市公司銀行存款為質押向銀行貸款,資金轉入大股東控制的賬户等。

  上市公司相關主體違法,往往伴隨中介機構“看門人”缺位。今年上半年,證監會對6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一案雙查”。前6個月,累計新增中介機構違法案件10起,其中涉及審計機構8起、保薦機構1起、評估師事務所1起。調查發現,甚至有的審計機構配合上市公司偽造銀行存款和詢證回函。

  “4月7日、4月15日、5月4日,國務院金融委連續召開三次會議,都提出要堅決打擊資本市場造假行為。”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今年6月曾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0年年會上表示,上市公司存在誠信意識不足、公司治理有效性不足、公眾公司責任義務缺位等問題。他稱:“失信的公司不能在市場立足,失信為公司積累的不是財富而是災難。”

  9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出部署,提出三個“要”,包括一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規則、二要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三要發揮部門合力加強監管。而此次全文發佈的《意見》,則更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具體的要求。

  證監會10月9日表示,將完善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制度規則體系,堅定不移推進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加大重點改革攻堅。同時,着力加強與地方政府、相關部委等各方協作配合,不斷優化政策環境和生態體系,努力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新格局,共同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專題圖解:

  一圖速覽《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

  分析解讀:

  重磅!國務院部署6大方面17項重點舉措 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

  超重磅!國務院放大招:全面推行、分步實施註冊制!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 吸引資金入市 加大退市監管!A股沸騰了

  國務院發文:分步實施註冊制、加大退市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六大方面17項重點舉措 來看最全解讀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60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務院出台上市公司提質17條 A股公司質量究竟如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