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發佈《“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保持25%左右,創新力強、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現代化大數據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規劃有什麼亮點?如何補齊大數據產業發展短板?
呈現高成長高融合
“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快速起步。據測算,大數據產業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30%,2020年超過1萬億元,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表現為高成長性和高融合性。”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信軟所數字化轉型研究室主任高嬰勱介紹,“十三五”期間,大數據產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遠超同期國民經濟增長水平,覆蓋數據全生命週期的大數據產品和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成長速度十分快。大數據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大數據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化技術、平台和解決方案,又通過數字化轉型市場的牽引,進一步增強了產業供給能力。
我國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客觀條件不斷優化。眾誠智庫高級副總裁柳絮分析,當前,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市場驅動方即大數據應用意識快速提升,需求日益迫切,具體表現為政府、企業乃至個人在做決策中越來越傾向於以大數據分析結論作為重要依據,越來越認同大數據的價值。同時,基於我國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優勢,各行業大數據積累速度較快,為大數據產業加速發展提供了優勢條件。
此外,各地都把培育大數據產業作為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來,京津冀、上海、貴州等8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先行先試,佈局建設了11個大數據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有力推動了大數據產業集聚,行業集聚示範效應顯著增強。
補短板釋放數據價值
我國大數據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瓶頸問題。
高嬰勱坦言,我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瓶頸包括關鍵核心技術缺失,開源架構、核心算法等關鍵技術能力不足,創新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產業供給能力有待增強,面向系統化、集成化、數字化轉型需求,高端產品和深層次應用解決方案不足;大數據思維和應用能力仍待提升,各類主體獲取數據、運用數據、管理數據的意識和能力仍然不足,不同領域大數據應用程度和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全社會對大數據認識參差不齊,相當比例的企業、部門、人員缺乏‘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大數據思維,導致數據價值難以充分釋放。同時,大數據產業發展也面臨着突出的人才短板,既掌握大數據技術又對行業業務深入把握的複合型人才更稀缺。”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司長謝少鋒説。
《規劃》圍繞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發揮大數據特性優勢、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構建穩定高效產業鏈、打造繁榮有序產業生態、築牢數據安全保障防線6個方面提出了重點任務,設置了數據治理能力提升、重點標準研製及應用推廣、工業大數據價值提升、行業大數據開發利用、企業主體發展能級躍升、數據安全鑄盾6個專項行動。
柳絮認為,在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的同時,應注重數據標準規範建設與貫徹應用;應鼓勵數據治理企業尤其是具有深度行業屬性的數據治理企業發展,強化數據治理價值認同;應鼓勵企業培養信息技術與業務複合型人才,將業務發展與大數據挖掘應用有機融合,提升大數據價值。
明確新方向新路徑
此次出台的規劃針對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明確了新方向新路徑。謝少鋒表示,發展數字經濟,大數據產業是主體、是根本、是關鍵。“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關鍵時期,對大數據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產業也將步入集成創新、快速發展、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
高嬰勱認為,《規劃》的亮點突出表現在“一創新兩統籌”。即創新性地提出“發揮大數據特性優勢”,強調大數據的動態更新快、應用價值高等獨特優勢,通過技術應用和制度優化雙向引導,推動大數據優勢加快價值轉化,增強產業供給能力。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增強數字基礎設施等產業基礎優勢,以價值鏈引領產業鏈、創新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注重數據要素市場規範發展,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確保產業健康發展。
“《規劃》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為順應新形勢,明確新方向,提出新路徑。”謝少鋒説。為推動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了“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為導向,以做大做強產業本身為核心,以強化產業支撐為保障”的路徑設計,增加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發揮大數據特性優勢等新內容,將“新基建”、技術創新和標準引領作為產業基礎能力提升的着力點,將產品鏈、服務鏈、價值鏈作為產業鏈構建的主要構成,實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有機統一,並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數據安全保障。(經濟日報記者 黃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