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武佩璇
12月16日,兩家同樣從事眼鏡行業的公司分別在A股創業板和港股上市,市場反響卻截然不同。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選擇登陸A股創業板的明月鏡片(301101.SZ)在上市首日獲得了超乎尋常的追捧,全天高開高走,截至12月16日收盤,漲幅高達149.31%,在A股近段時間以來的新股破發潮中異常顯眼。
而在港股上市的康耐特光學(以下簡稱“康耐特”)(2276.HK),盤中一度跌破發行價,最終以微漲2.02%收盤。
12月17日,明月鏡片的股價有所下滑,收於69元;康耐特收於4.57元港幣,約合3.74元人民幣。
同行不同命,在二級市場上冰火兩重天的遭遇背後,明月鏡片和康耐特之間的區別在哪?市場對其的價值判斷為何又如此兩極分化?
一個主攻國內,一個放眼海外
自跨入資本市場的大門,明月鏡片和康耐特就有着不一樣的起點。
明月鏡片的發行價是26.91元,而康耐特的發行價僅有4.46港元,約合3.65元人民幣。而截至12月17日收盤,明月鏡片的市值為92.7億元,康耐特的市值僅為19.5億港元(約合15.93億元人民幣)。
照市值估算,近6個康耐特才能抵得上1個明月鏡片,但這個估值真的合理嗎?
從直觀的業績表現來看,康耐特近三年的業績表現遠遠好於明月鏡片:2018年-2020年,康耐特的營收分別是8.54億元、10.59億元、10.93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是7846萬元、1.12億元、1.28億元。
而同期明月鏡片的營業收入為5.09億元、5.53億元、5.4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284.66萬元、6984.6萬元、7000.49萬元。
數據來源:招股書。製圖:時代財經
但要想獲取投資者的關注,業績只是一方面。
一位國內眼鏡品牌業內人士對明月鏡片受到的追捧毫不意外,其12月16日對時代財經表示,“明月重點做品牌,在消費者中知名度比康耐特高很多,又是國內首家鏡片品牌上市,大家有期待也是正常的。”
據媒體報道統計的數據,目前中國大約有10萬家眼鏡店,其中每三家中就有一家經營明月鏡片產品。
根據明月鏡片招股書的披露,其聘請了歐睿諮詢來為其提供行業地位認證。據歐睿諮詢的調研,“整體框架眼鏡鏡片(不包含隱形眼鏡鏡片)以零售量計,明月鏡片於2016年-2020年連續五年中國大陸範圍內銷售領先,2020年明月鏡片的市場佔有率為10.7%”。
同時,“明月鏡片全國銷量領先”也成為了明月鏡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宣傳語。
反觀康耐特,海外業務是其最大亮點。據康耐特招股書披露,2018年-2021年前五個月,康耐特來自中國的營業收入佔比從14.7%升至25.1%,這意味着,其近75%的業務是圍繞海外,其中美國是除亞洲之外貢獻營收最多的區域,佔總營收的18.9%。
而上述業內人士也肯定地對時代財經説道,“康耐特在國內的‘聲音’很小,它主要是做海外。”
與明月鏡片在國內大放異彩不同的是,康耐特海外業務進行得風生水起。
據康耐特招股書披露,其業務遍佈80個國家、地區。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按樹脂眼鏡鏡片產量計算,康耐特在中國樹脂鏡片製造商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約為8.5%;而根據出口值來計算,康耐特也是樹脂眼鏡鏡片在中國最大的出口商,市場份額為7.3%;從全球來看,2020年,康耐特是樹脂眼鏡鏡片十大市場參與者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從中獲取的收入排名全球第九。
可以看出,康耐特將重要精力放在了海外業務上,這也導致其在國內的知名度較低,這或許也是其選擇在港股上市的原因。
圖片來源:康耐特招股書
12月17日,針對上市地選擇、上市首日股價表現等問題,時代財經試圖通過郵件和電話聯繫明月鏡片與康耐特,但截至發稿時未得到回覆。
一個打造品牌,一個埋頭苦幹
康耐特和明月鏡片雖然同為鏡片行業,主營業務也較為相似,但差別也顯而易見。
簡單來説,明月鏡片的業務涵蓋面更加廣泛,從上游鏡片的研發生產到成鏡的銷售均包含在內,康耐特則主要生產鏡片。
這樣的業務差異,造成其戰略的大不同。
明月鏡片更偏向打造“明月”的品牌屬性。康耐特則是以OEM/ODM為主,是一個原始設計、設備的製造方,也就是“代工生產”。根據康耐特的招股書顯示,這樣的業務模式佔其營業收入的一半以上。
這一點從二者的銷售費用上可見一斑,2018年至2020年,明月鏡片的銷售費用分別佔當年營收的15.08%、18.8%和20.87%。
明月鏡片在招股書中也將該項指標與康耐特進行了比較。康耐特在這三年的銷售費用佔比分別是7.36%、7.11%和6.14%,遠遠低於明月鏡片。
圖片來源:明月鏡片招股書
品牌效應的差距之下,二者的毛利率也有了相當大的差別。明月鏡片在2018年-2020年的毛利率逐年攀升,從44.34%上漲到54.95%,而康耐特卻僅從30.6%上升至34.9%。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毛利率直接影響企業的業績,明月鏡片50%的毛利率在業內處於較高水平,這也是它的護城河之一。”
而大眾對於眼鏡行業的“暴利”印象也源於較高的毛利率,以明月鏡片為例,其在招股書中披露,一副成鏡的成本僅有57.03,而在明月鏡片的淘寶店鋪中,一副眼鏡的價格則在169元-1028元之間。
圖片來源:明月鏡片招股書
圖片來源:淘寶旗艦店
除了品牌之外,眼鏡行業實際上也是一個科技密集型行業,需要較強的研發能力。
雖然銷售費用高昂,但明月鏡片也有其較為得意的創新開發產品——1.71超薄高折射率鏡片。
折射率越高,鏡片也就越薄,更加適合高度近視的用户,技術要求也相當高。
值得注意的是,康耐特的招股書中,也對自己的研發能力頗為自得。康耐特提到,自己是中國少數可以提供1.74折射率鏡片的製造商之一。
從折射率來看,鏡片研發端,康耐特暫時領先。
康耐特在招股書中提到,2018年-2020年,自己的研發成本分別佔到當年收入的4.1%、3.5%和3.6%;而明月鏡片的研發費用佔比則是3.01%、2.94%和3.27%。雖然差距並不大,但康耐特的研發投入確實要高過明月鏡片。
在這次的募資計劃中,明月鏡片主要將資金投入到高端和常規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研發中心建設以及營銷網絡中;康耐特的主要計劃則是擴充產能、加強研發能力以及加大銷售營銷力度。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康耐特打算在2022年11月30日前在上海設立10間實體眼鏡店,用來提升企業形象,直接接觸終端用户。
但不管是康耐特還是明月鏡片,均面臨相似的問題——兩家公司目前銷售的鏡片主要是樹脂鏡片,而樹脂鏡片的基礎原料樹脂單體,常年由國外供應商把控。
康耐特的前五大供應商中,日本企業佔據採購總額超50%;明月鏡片在招股書中直接説明,部分原材料依賴外購併且有集中採購的風險,其主要以來的供應商是韓國企業K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