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A股成家量多日的保持高位,到底是誰推高了成交量也成了市場關心的話題。而這其中房產資金、外資、機構調倉、量化基金被普遍認為是成交量放大的四大推手。而近日卻有媒體曝出,近來不斷買入的外資背後有很大一部分可能也是量化的功勞。這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
外資背後也是量化?
在A股持續多日的超萬億成交背後,外資的持續買入也被認為是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自8月20日大賣之後,北上資金一路高歌猛進。在此之後的15個交易日當中,僅有1個交易日是淨賣出,總計淨買入金額近600億元,總成交金額高達2.2萬億元。
而據券商中國報道,在香港業界,最近有一個信息流傳甚廣。那就是,有兩家百億級內地頭部量化私募,在香港5倍槓桿配資,運用多空策略,在A股市場頻繁操作。
這則消息的真假無法驗證,但如果是真的,投資者可能需要注意相關風險,畢竟五倍的槓桿不是鬧着玩的。
量化基金近期消息多
而在資本市場,賺錢是唯一的硬道理,你的產品能長久賺錢,那麼你的關注度、曝光度自然也都來了。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百億量化私募數量已經達到20家,共完成1930只私募新產品的備案,在百億私募新發產品中已經佔據半壁江山。
也是因為關注度的突然提升,近期圍繞在量化上的消息也變得多了起來。
首先是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期也提到在成熟市場,量化交易、高頻交易比較普遍,在增強市場流動性、提升定價效率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交易趨同、波動加劇、有違市場公平等問題。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還有許多量化產品進行了封盤。9月7日,規模達到300億的天演資本宣佈暫停募資。
9月3日,進化論資產發佈旗下量化線產品暫停募集公告。再之前的百億量化私募啓林投資公告表示,從8月16日起,公司暫停市場中性策略產品的發行和募集。
對此,有分析認為封盤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投研實力和策略的迭代速度跟不上管理規模增長速度,研發投入的不足限制了策略容量的提升。
高關注度對於基金產品來説可以説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潛在客户的增多,弊的是規模的突然增大,會使得原先的投資策略難以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