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民養老公司擬成立,股市正掀開新的一頁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財經

近日,國民養老保險股份公司(下稱“國民養老公司”)發佈擬設立公告,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儲等六大行在內的17家金融機構參與發起,註冊資本達111.5億元,引發了市場無限遐想。

基礎社保、企業年金、商業保險一直被視作養老體系的三大支柱,就我國情況而言,基礎社保覆蓋率較高,2020年末,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合計已達9.99億人;但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才剛剛起步,任重道遠。在此背景下,國民養老公司的成立,意味着國內商業養老保險市場即將提速。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構建一個廣泛覆蓋的商業養老保險體系,不僅僅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迫切之舉,對於發展財產性收入、推動共同富裕也有重要意義。

一般來説,居民財產性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分紅、租金、資本利得(出售股票、債券或不動產等資本性項目取得的收入扣除其賬面價值後的餘額)、專利收入等。研究表明,低收入者與中等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取決於工資收入,中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的差距主要源於財產性收入。

工資收入是以個人勞動參與價值分配,而財產收入則依靠資本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個人勞動時間有限,且勞動能力會因年齡而退化、因技術進步而過時,存在明顯的天花板;而資本可以不眠不休,且充分享受技術進步的助力,理論上具有無限空間。

某種意義上,讓工資收入去追趕財產收入,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只有讓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擁有財產性收入,才能有效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公平分配。

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關鍵是賦予低收入者擁有財產的權利和機會。只要設計得當,個人商業養老保險便是普通民眾重要的財產性收入來源。

背靠各大金融機構,面臨一個幾乎空白的龐大市場,以國民養老公司為主體,由各地社保局和金融機構聯合推動,未來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大概率能夠複製當前“惠民保”的盛況。養老金規模上來後,接下來便是資產配置問題。

作為典型的長期資金,高比例配置股權資產是養老金的必然選擇。

拉長期限,股票是最佳的長期投資資產。以覆蓋滬深兩市的萬得全A指數來衡量,1994年-2020年,指數年化增幅為10.77%。這是個相當不錯的成績,若加上股息率,還要更高一些。只不過指數波動太大,大多數投資者因不能長期持不賺反虧罷了,但養老金天然具有長期屬性,和資本市場適配性高,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既能有效降低市場波動性,也能更好地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便是典型案例,由於在合規範圍內高比例配置股權資產,自2008年以來,社保基金投資收益率大幅跑贏通脹,真正做到了資產的保值增值。

所以,不難預計,國民養老公司的成立將推動商業養老險的大發展,而商業養老保險的大發展,將為資本市場帶來大量長期資金,反過來推動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

20世紀80年代,美國大力發展養老保險,並通過401k計劃等推動養老金入市,之後的十年中,養老金投資股票的比例快速攀升,美股也迎來了一波長達十多年的牛市。

當前,推動共同富裕正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藉助資本市場來分享經濟發展的果實。穩妥推動資金入市,需要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公募、私募、保險、信託、理財等機構固然大有可為,作為長期資金代表的養老金也不必可少。在2019年陸家嘴論壇上,郭樹清主席便已做類似規劃:

“目前銀行儲蓄存款超過78.7萬億元,還有本質上與銀行存款很相似的60多萬億元資管產品,另外還有規模同樣可觀的單位存款和鉅額的社會閒散資金,如何把這些資金通過機構投資者轉為長期穩定的投資資金來源,是一個重大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要大力發展公募、私募、保險、信託、理財等各類機構投資者,一方面可以改變散户為主的投資者結構,培育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市場氛圍,另一方面能提高市場穩定資金比例和投資轉換效率。

在養老金方面也可借鑑其他國家經驗,構建基礎社保、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三大支柱,努力爭取養老基金在資本市場中佔比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當前,我們距離這一步正越來越近,資本市場也正掀開新的一頁。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閲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本文由“蘇寧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