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之狼高盛來襲,搶灘高淨值客户,小券商將臨滅頂之災?
作者:時代財經 廖維 編輯:高秋榕
來源:pexels.com
在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大半年後,第一家外商獨資券商浮出水面。
近日市場有消息稱,高盛將在中國合資企業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提高至100%。時代財經向高盛美國總部致電採訪,截至發稿未有答覆。但時代財經從外資券商及國內券商多方確認,高盛集團已於近日和合資夥伴簽署了最終協議,收購高盛高華證券全部剩餘股權。
這也意味着,高盛將成為國內首家外商獨資券商機構。
多方研究人士認為,外資控股券商持續擴容,加劇鯰魚效應,短期內勢必加劇行業內的競爭,同時我國券商傳統的通道類業務的盈利模式也將受到新的挑戰。
外商獨資券商紛至沓來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高盛高華總資產為17.62億元,公司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5.18億元,淨利潤6534萬元。今年上半年,被高盛控股後的高盛高華共實現營收1.87億元,淨利潤2438萬元。
經過大半年的佈局之後,高盛將成為國內首家外商獨資券商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但不會是唯一一家。
在證監會表態自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之時,早有多家外資控股券商表示,要謀求國內合資券商的100%持股,此後諸多券商也一直在行動。
公開信息顯示,證監會核准批覆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有8家。其中,瑞銀證券、高盛高華證券、瑞信方正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等為外資股東通過提高持股比例實現控股。此外,匯豐前海證券在CEPA協議下設立的首家外資控股券商,成立於2017年,匯豐銀行持股比例為51%。
據瞭解,摩根大通對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的持股也於近期達到71%,距離獨資控股僅一步之遙。12月10日,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宣佈已獲中國證監會批覆,核准德銀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
種種跡象都表明,國內金融開放所引發的浪潮已經出現,對國內市場充滿好奇心的外資機構們的腳步也越來越近。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10月份舉行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上表示,外資私募基金公司進入我國已經形成趨勢,證監會將進一步完善內外資證券基金機構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支持優質機構與客户一起走出去,提升跨境服務專業能力,更好滿足企業跨境投融資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向時代財經指出,國內金融業對外資開放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雖然之前屬於有限制開放,但外資券商並未做出比較亮眼的成績。在放開限制後,外資券商在國內能做出怎樣的成績有待觀察。
香港某券商人士徐亮認為,之前外資券商之所以在國內成績平平,是因為有限制,放不開手腳。高盛在華獨資落地是一個明顯信號,諸如花旗、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外資投行巨頭距離進入中國不遠了。
小券商面臨滅頂之災?
高盛等國際大券商的正式入場,受到直接影響的是國內的券商機構。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指出,外資機構成為“鯰魚”是大概率,有望對國內券商的運營起到激勵作用。雖然近年來投行業務和自營業務在國內券商營收中的佔比有所提升,但經紀業務和信用業務的佔比依然較高,在核心競爭力上與國際券商依然有較大差距,國內券商在國際市場進行資產配置和提供相應投顧服務的能力更弱一些。
徐亮認為,外資券商入局對國內券商衝擊較大,國外的券商從服務到費用都比國內券商有優勢。對於普通客户,外資券商會將佣金降到比國內券商還低來搶佔市場,而對於國內超高淨值客户的服務則以豐富取勝。不論是從研究能力還是海外投資服務方面,國內券商都是比不了的。
徐亮表示,目前國內券商的服務比較單一,在服務內容上與海外券商有明顯差距。高盛等入局將引發國內券業的激烈競爭,國內券商以後就是“大魚吃小魚”,由於小券商沒有核心競爭力,被兼併將成為它們的命運歸屬。
此前,安信證券非銀分析師蔣中煜告訴時代財經,從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市場集中度提升,會消除一部分同質化競爭,讓券商更專注於培育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靠着牌照吃飯。
2019年11月,證監會曾對外表示,將積極推動打造航母級頭部證券公司,促進證券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今年以來,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頭部券商合併的消息被反覆提及。
徐亮認為,即便組成航母級券商,能否同海外大券商對抗也難以下定論,但國內券商更多的是在模式與創新等方面向國外券商學習。
李楠則表示,海外大券商入局對國內資本市場格局產生影響是預料之中的事,但影響是否如同輿論所預料那般,還要看高盛等對中國內地市場的適應程度。中美兩地的資本市場有比較大的差異,高盛投資管理模型等未必能完美適用於中國,需要調試期。
高淨值人羣或成其業務側重點
由於本土化需要時間,高盛等獨資外資券商落地之後,難以在業務上實現大而全的發展,其日後的業務側重點成為行業關心的重點。
中國有着規模龐大的高淨值人羣,且每年增速較快。徐亮認為,高盛等業務或將主要集中在投行業務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上,服務於高淨值人羣,普通散户不在其視野內。“服務好這批人,已經足夠高盛等賺得盆滿缽滿。”
近期,中國銀行業協會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發佈《中國私人銀行發展報告(2020)暨中國財富管理行業風險管理白皮書》。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高淨值人羣總量達132萬人,較上一年增長近6.6%,成為帶動亞太區乃至全球財富增長的有力引擎。
在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如何做好資產全球化管理,保證資產保值升值成為高淨值人羣面臨的問題。胡潤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財富管理方面,高淨值人羣金融投資熱情在疫情後提高67%;選擇金融投資產品時,看重投資收益的比例比去年提高四分之一,從58%提高到73%。
但國內做高淨值人羣服務的機構在產品、服務質量等方面比較粗糙,行業較不規範。此前,春華資本集團胡祖六與投資人事件便鬧得沸沸揚揚。
這也為有着豐富資管經驗的“高盛們”提供了市場,同時能促進國內相關行業的規範發展。
不過,金融全面對外開放雖然有利,但同樣有着相當大的風險。
李楠指出,高盛等海外大券商面對國內券商最大的優勢便是能夠直接聯通國內外市場,為國內客户提供在歐美資本市場的豐富業務與投資渠道,但如果沒有合適的監管,這有可能會增加反洗錢和防範熱錢炒作風險的難度。
金融全面開放為國內監管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楠表示,金融機構與監管之間的博弈是金融市場發展永恆的主題。在金融市場開放發展的同時,如何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保護好國內投資者利益、維護國內市場的穩定,需要監管層提高監管水平與執行能力。對此,李楠認為,可以借鑑美國與新加坡等成熟資本市場的相關監管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