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深圳多地出現銀行個人房貸額度緊張、放款週期拉長等現象,可是信貸數據卻與這一現象相互矛盾: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近萬億元,原因何在?
2月9日,央行發佈牛年首月金融數據,1月信貸投放實現“開門紅”。人民幣貸款增加3.58萬億元,同比多增2252億元。其中,住户貸款增加1.27萬億元:短期貸款增加327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9448億元。
而居民中長期貸款的大部分構成即住房按揭貸款。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1月份,住户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與年底房價上漲較多有一定關係,但也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房價上漲,居民貸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從銀行角度來説,每年1月放貸意願較強,供需兩方面力量導致整個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較多。
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近萬億
雖然1月多地出台了房地產調控政策,但與2020年12月數據形成鮮明對比——12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出現多月以來的首次同比少增,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9448億元。這一明顯變化,引起了市場關注。
多位專家分析,該變化與1月樓市銷售增長相關。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明顯與近期樓市升温有關,1月國內樓市整體成交量明顯上升。
根據植信投資研究院發佈的國內房地產月度報告,1月植信房地產綜合景氣指數走平,顯示全國新房價格短期運行平穩。其中,住房銷售表現良好,二手房價仍待降温。
2021年首月房企銷售回暖。從銷售端來看,上述月度報告顯示,萬科首月合約銷售714.7億元,同比增長30.16%;恆大首月合約銷售581.2億元,同比增長43.3%;碧桂園1月份權益銷售金額403.2億元,同比增長22.48%;金地1月份簽約金額242.7億元,同比上升98.23%。
“沒有按揭貸款的支持,達到這樣的活躍程度是基本不可能的。按揭貸款投放狀況也折射出,整個銀行體系並沒有因為房地產信貸集中度管理出現明顯的收縮。”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對記者表示,1月居民中長期貸款情況反映出1月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銷售情況良好。
2020年12月31日,《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出台,規定在我國境內設立的中資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餘額佔比及個人住房貸款餘額佔比應滿足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確定的管理要求。
連平表示,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並不會造成整個銀行業信貸收縮,集中度管理指標主要是規範性管理,避免銀行因按揭貸款增速太快而釀成風險,而非針對當前局部城巿房價上漲較快的短期政策。
1月22日,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新聞發言人肖遠企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對按揭貸款影響不大,按揭貸款是非常分散的,無論是規模、範圍在集中度中影響都不大。
從政策端來看,今年以來,多地樓市調控持續加碼。例如,上海發佈樓市新政,重點打擊“假離婚”買房的投機行為;北京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近日發佈消息稱,為堅決遏制投機炒房,市區住建部門多次約談和持續檢查房地產中介機構。
連平稱,近年來,住户部門貸款增速已經低於銀行信貸平均增速,按照這一增速,按揭貸款比重是會下來的,這一趨勢已經顯現,因此市場有合理的按揭貸款需求,只要不是用於炒房,應予以基本滿足,沒有必要大幅收縮。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記者表示,“我們講的房貸額度收緊,並不一定表示中長期貸款一定要緊張。從大趨勢來看,受近兩年宏觀調控政策影響,整個外部資金面比較寬鬆。所謂的額度緊張是對一些重點城市、二套購房等的額度收緊,但正常的剛需供應依然合理,購房者不必過於緊張。”
房地產市場活躍成居民債務增長主因
近期,各方對我國居民槓桿率上升的問題關注較多,市場分析,房地產市場活躍成為推動居民債務增長的主因之一。
日前,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0年全年宏觀槓桿率共上升23.6個百分點,這一增長由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槓桿率拉動。從2019年末的246.5%增至270.1%,四個季度的增幅分別為13.9、7.2、3.6和-1.1個百分點。
其中,居民部門槓桿率上升了6.1個百分點,從2019年末的56.1%增長至62.2%;政府部門槓桿率上升了7.1個百分點,從2019年末的38.5%增長至45.6%,增幅達歷史最高水平。
報告認為,房地產市場活躍是推動居民債務增長的主因。槓桿率上升的同時,居民金融資產也在上升,居民槓桿率絕對水平所藴含的風險有限。穩定房地產以及改善收入和財富的分配結構是降低居民部門金融風險的關鍵。
央行2020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強調,2011年以來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持續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過31個百分點,居民債務繼續擴張的空間已非常有限,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