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別誤解中國產品漲價,中國仍在幫全球抑制通脹

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如何幫助抑制全球通脹  隨着今年中國的出廠價格飆升,投資者擔心該國會給世界其他國家帶來新通脹。但正相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幫助緩解了新冠疫情造成的一些價格壓力,而且可能繼續這樣,至少在一段時間內。

中國經濟離過熱相去甚遠。因此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並非造成全球大宗商品和消費品價格上升的主因。儘管一些中國工廠今年把價格上漲轉嫁給西方買家,但許多工廠也在自己消化銅和鐵礦石等原材料的漲價。這有助於防止其他國家的消費品價格上漲更高,但也意味着一些中國工廠主的利潤降低。高盛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單惠(音)説:“從疫情中得出的經驗來看,中國仍是防止全球價格大幅上漲的重要力量。”

中國在推動全球價格方面的作用向來複雜。近幾十年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使所有人都享受到更便宜的牛仔褲和沙發等消費品。但也曾有一些時期,中國的增長將通脹輸出到其他地方——主要是通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方式。

然而在疫情期間,中國領導人沒有實施過度的基礎設施支出方案,因為想避免增加債務和引發房地產等領域資產泡沫的風險。中國對流入房地產行業的新貸款踩下剎車,並採取行動遏制大宗商品的投機活動。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米歇爾·林説:“這一次,中國作為大宗商品的(最終)消費者所扮演的角色小了很多。”

林和其他經濟學家認為,造成全球通貨膨脹的更大因素,是西方經濟體的龐大財政刺激支出。它們進一步刺激了房地產繁榮和對消費品的更多需求,推動許多商品價格達到多年高點。

儘管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在5月份躍升至近13年的高點(然後在6月份略有下降),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石油等商品的進口價格上漲所扭曲——而這些是中國無法控制的。中國的消費通脹率一直遠低於官方目標。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説:“這一次,中國是價格接受者,實際上是在輸入通脹。”

南方廣東省陽江合豐五金廠的創始人徐金偉(音)説,今年橡膠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約20%。但目前為止,這家生產户外工具和開瓶器的公司僅把出口價格提高約8%,並且不打算進一步漲價,因為那樣會冒失去訂單的風險。

(中國)工廠主將更高成本轉嫁給西方買家的意願受到限制,還出於另一原因——隨着消費者從購買產品轉向在外出就餐和旅遊方面花費更多,西方的需求今年可能減弱。

經濟學家們討論中國能夠幫助緩解全球通脹壓力多久。隨着中國經濟成熟,其不斷挖掘廉價工人的能力正在減弱,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一些人説,中國最新的減排措施會導致國內的金屬產量減少,從而可能增加全球價格的上漲壓力。但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很快成為通脹的一大驅動力。相反,如果全球公司想控制通脹,可能更要依賴中國。專家説,地緣政治緊張加劇造成供應鏈“迴流”或遷出中國,但若工作轉移到成本效益不高的地方,反而會造成更多通脹。如今,越南、印度等低成本製造業國家都仍面臨控制疫情和維持生產全面運轉的困難。(作者Stella Yifan Xie,喬恆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3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別誤解中國產品漲價,中國仍在幫全球抑制通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