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對中企置若罔聞,卻要爭一千家美國企業,印尼為什麼作出不一樣挑選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財經

近日,關於印度打算吸引1000多家美國公司到印度投資的報道引起了媒體的普遍關注。據悉,印度已經與這些在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取得了聯繫,提出願意提供一些激勵措施,希望這些企業離開中國而轉投印度。事實上類似這樣的報道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僅僅在幾個月以前,媒體報道印度聯繫了300多家跨國企業,包括富士康,特斯拉等等,而這一次數量規模更大,據瞭解接觸的企業也重點變成了醫療巨頭美敦力,雅培等公司。

在國內,媒體普遍關注的是印度的撬牆角行為,感覺做得有點太過了。不過站在印度的立場上卻也無可厚非,畢竟當年中國為吸引外企,也給出了很多優惠政策。筆者關注的重點是印度為什麼對美國企業這麼感興趣?難道日本,韓國企業乃至歐洲企業缺乏吸引力?換一個角度,這次是1000多家美國企業,再來兩千,三千家,還有多少美國企業可挖?

僅僅在一個多月前,印度剛剛公佈了一項政策,要求來自鄰國的投資必需經過相關部門的批准,媒體普遍認為該項新規主要針對的是中企的投資。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達到260億美元,在智能手機領域,包括小米,OPPO,vivo,傳音,聞泰,一加等主流品牌都已經進入印度市場,有的還建立了生產基地。此外家電企業海爾,汽車製造商比亞迪,上汽也都進入了印度市場。

這麼多中國企業,基本都是國內各領域的領先企業,大多都是印度急需的製造業。根據印度政府的規劃,在2020年前,印度希望將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5%,由於製造業對促進就業和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大都保持在20%以上,中國為29.4%,韓國為27.2%,泰國為26.9%,印尼為20%。因此相對於美國企業,中國的投資或許更符合印度的國情。

那麼印度為什麼對中國的投資視而不見?而偏偏要去爭取1000多家美國企業?聯想到最近美國方面一直呼籲要重組國際供應鏈,並拉攏了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國家探討製造業撤出中國事宜,而印度從中看到了機會。此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印度和中國鉅額的貿易逆差。近三年數據顯示,2017年印度和中國貿易逆差為517億美元,2018年達到578.6億美元,2019年為512億美元。而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先不説美國企業會不會離開中國,對印度來説,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中國,而是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由於這些國家基礎設施普遍好於印度,因此這些國家比印度更受歡迎。印度與其制定一份1000多家企業的招商計劃,不如踏踏實實的改善國內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屆時外商或將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