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廿
編輯|伊頁
2月21日早間,海底撈上市主體發佈盈利預警,公告首次出現年度虧損。
預警顯示,2021年收入增長超40%預計達到400億元,但預計淨虧損38億元至45億元,坐實了增收不增利的整年表現。
賠了38億至45億是什麼概念?
根據海底撈過往財報數據顯示,自2018年上市以來,歷年淨利潤分別為16.46億、23.45億、3.09億,合計約為43億元。所以此次虧損相當於賠完了上市三年來賺的所有淨利潤。
為什麼會虧損?海底撈將其歸因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疫情持續變化和反覆影響下,對海底撈經營狀況帶來的持續衝擊;
其次是在全球區域性疫情爆發的顯著影響下,海外門店2021年出現虧損加劇的情況;
最後是執行“啄木鳥計劃”關店300家門店帶來的虧損。
那麼到底是疫情對於已開門店經營的影響大,還是啄木鳥關閉300家門店帶來的影響大?相比新消費品牌屢上熱搜的裁員風波,海底撈承諾關店不裁員,到底需要負擔多少成本?
研究清楚這個問題,對於大消費賽道的各家企業來説,都很有意義。
01 真的都虧在了啄木鳥計劃上?從歷史中找邏輯,從過去時算當下。
根據海底撈去年11月5日發佈的公告顯示,在檢討其門店經營表現後,集團管理層決定調整門店擴張規劃決策,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門店客流量相對較低及經營業績不如預期的門店。
這一計劃,也被稱為海底撈的“啄木鳥計劃”。
計劃的執行過程主要有三點:第一個是不裁員、安排內部轉崗;第二個是建立人才蓄水池,符合要求的員工可以進入海底撈大學進行人才培養;第三個是恢復大區管理體系,縮減管理半徑,提升管理效率。
雖然在公告當天的投資人溝通會上,對於單店對應的閉店費用大概是多少?海底撈管理層表示,門店關掉是及時止損,對現金流是一個提升作用,具體費用要按會計準則要求結合具體因素測算。
但是整理海底撈的歷年財報數據,依然可以有一個既定條件下的測算模型。
先看短期會影響到公司淨利潤的資產減值損失。2019年底,公司門店數為768家,2020年新開門店數為544家,到2020年年底總門店數為1298家。這意味着2020年公司關閉了14家門店。
根據2020年公司年報,全年“物業、廠房及設備”的減值損失有2054萬元,“使用權資產”的減值損失有1975萬元,“出售物業、廠房及設備以及終止租賃虧損淨額”為2233萬元,上述三項合計為6262萬元。
假設這些減值損失都是由關閉14門店所產生,則2020年每關閉1家門店產生的資產減值損失約為447萬元。不同年份,因為經營情況不同,減值損失又會發生波動。因此按照同樣的測算方式,我們再計算2021年上半年的閉店減值數據,以此求閉店減值的中值。
海底撈2021年上半年新開門店312家,到2021年6月30日門店總數為1597家,因此2021年海底撈上半年閉店13家。
根據公司2021年半年報,上半年“物業、廠房及設備”的減值損失有3341萬元,“使用權資產”的減值損失有2413萬元,“出售物業、廠房及設備以及終止租賃虧損淨額”為485萬元,合計6239萬元。
可以測算出2021年上半年,每關閉1家門店的減值損失約為480萬元。和2020年每關閉1家門店的產生的資產減值損失約為447萬元差額不大,二者取中間值為464萬元,可以計算出海底撈關店300家門店的啄木鳥計劃減值損失約為14億元。
同樣的測算邏輯,也可以應用到計算海底撈“不裁員、員工內部轉崗和安置的費用”。
海底撈在2020年底共有員工人數為131084人,門店數為1298家,平均每家店的員工人數約為101人。關停300家門店,大約將會產生30000名待崗員工。2020年海底撈的總薪酬福利為96.77億,每個員工的年平均工資約為7.4萬元,月平均工資約為6100元。
不計算流失率,全部轉崗安置的情況下,3萬名員工海底撈每個月要承擔約1.8億的不裁員成本。因為關停門店執行週期為兩個月,後續待崗員工的勞動力,就會被已有門店經營所消化,所以兩個月的執行週期裏,不裁員產生的最高成本約為3.6億。
如果計算實際的流失率,海底撈不裁員的實際承擔成本會更低。這意味着減值損失和不裁員成本合計約為18億。但根據海底撈實際的預警公告來看,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為33-39億元。
高出測算結果一倍左右,如果歷史數據測算準確的情況下,可能是海底撈在11月份開展啄木鳥計劃之前就已經開始歇業部分門店;或者是在下半年,不在300家門店定義範圍內(暫時閉店兩年以上或永久性閉店),受疫情影響歇業閉店2-3個月的門店大幅增加。
不過在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還是實現了9453萬元的淨利潤,這也意味着所有的虧損主要出現在下半年。
那麼下半年發生了什麼?一方面是海底撈門店分佈的兩個核心城市——鄭州、西安均發生疫情,自然帶來堂食的歇業。同時長期疫情影響也導致市場消費信心的下降,可以説,2021年下半年海底撈的經營環境,比上半年更加艱難。
02 家文化 PK 數字化即使如此,作為二級市場中的餐飲龍頭,海底撈依然頗具勇氣。
首先,根據公告信息來看,“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這類財務指標屬於“非經營性損益”,企業完全可以為了財務報表好看,對數額較大的損失,拉長時間週期慢慢消化。
但是海底撈顯然沒有把這堆“污點”變為歷史遺留虧損,而是一次性處理掉,實現了2022年的輕裝上陣。此外,疫情下企業縮減規模的過程中,海底撈的勇氣讓它堅持了不同尋常的應對方式——不裁員。
選擇用近4億成本費用支撐不裁員,一定程度上是海底撈為企業文化買單的結果。
眾所周知,海底撈一直以從人性出發的家文化管理,驅動獨一無二的服務文化核心。因此,為了做到針對家人們的人性化管理,去年11月份,海底撈執行啄木鳥計劃時,其中一條主要原則就是實行不裁員內部安置的縮減方式。
這意味着整體消費行業在疫情帶來的縮減大潮下,相比其他新消費品牌頻發的裁員風波,海底撈不得不用4億鉅額成本來實現家文化的諾言。
不僅如此,高層誤判疫情長期影響的情況下,選擇了抄底擴張的失敗戰略,直接導致了此次虧損。海底撈管理層手中的股份減值,也體現了為自己決策買單的企業文化。這一定程度上也將給餐飲同行起到帶頭大哥的示範作用。
當下受疫情影響,大裁員、閉店潮正在成為新消費品牌“喜茶們”的共同選擇。進入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周,2月9號,就有媒體爆出喜茶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30%員工,有部分被全裁,對此喜茶第一時間表示“傳聞不實”。
同時,也有更多的喜茶同行,選擇了年前就開始裁員。根據《中國企業家》報道,墨茉點心局在春節前進行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從過去以打造品牌為中心,轉型為以運營為中心,裁撤了比例高達40%的品牌員工。
在它之前,長沙地標品牌——茶顏悦色宣佈已在長沙臨時關閉近百家門店,且表示本次集中臨時閉店,是2021年度第三次集中臨時閉店。第一次閉店是在2021年初,第二次是在疫情反覆時。此外,同為長沙網紅品牌的文和友,在年後2月中旬,也傳出大面積裁員,有部門裁員超60%。
裁員作為企業受外部環境影響,縮減市場規模下的一種自發避險行為,本來無可厚非。能夠衝上熱搜的主要原因是,被喜茶們裁員後,引發公眾共情的前員工吐槽輿論。
比如有業內人士透露喜茶的管理工作流程:喜茶產品配方大概每週會更改1-2次,這也意味着每週都要重複死記硬背的工作。
其次喜茶門店工作分為K、B、S三個線,K線工作在備料間,每天上班基本就是扒葡萄皮、摘草莓、處理所有水果食材。期間每次去廁所不能超過十分鐘,上班時間手機要上交。
一系列硬性規定的背後,是喜茶這類互聯網時代下的新消費品牌,將數字化用在企業管理上的表現。
作為一種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式,顯然數字化管理是有效的,比如推動喜茶成為當下估值最高的新茶飲企業。不過反過來看,數字化管理也使喜茶們陷入沒有管理文化的困境。
從管理學上看,過分強調數字化評估的企業管理,通常會有兩個弱點:
第一,懶惰或是不自信,只能通過數字手段量化;
第二,試圖營造人為的“公平”,用數字説話過分地強調小範圍內的公平,反而造成更大範圍內的不公平。
在過度數字化管理制度下,屢次站上熱搜的裁員背後是,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喜茶們似乎正在走向第二產業的製造業,變成流水線上的血汗工廠。
每年新消費門店相關事件多次登上熱搜,從側面證明了這樣的管理文化,顯然並不能承載一個完整優質的門店消費體驗。因此,即使也有聲音在吐槽海底撈的服務文化,但是在消費體驗和品牌管理上,喜茶們顯然還要向前輩學習更多。
比如海底撈沒有上市以前,單店甚至沒有財務報表,只因為在張勇看來,“過度強調數字會傷害員工工作積極性和顧客滿意度”。
參考資料:
海底撈們的無為而為——中國企業家雜誌
簡單談談海底撈關停門店的決定和“啄木鳥計劃”——主觀的觀
咖啡茶飲的眾生相:喜茶一天改三次配方,瑞幸流水線,奈雪零售化——FoodB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