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汽車股再度出現批量漲停,這背後,是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加速轉型的市場映射。
近日,鋰電材料公司德方納米(300769)實施了定增,其股價也迎來了新一輪上漲,這使得參與其定增的高瓴等知名機構斬獲頗豐。《紅週刊》注意到,今年以來,兩市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相關上市公司頻頻定增,而參與定增的機構普遍浮盈。但因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定增目的是擴大產能,有關產能泡沫是否在積累也存在不同觀點。
高瓴、摩根等躺贏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定增潮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掀起定增潮。據數據不完全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6月20日,下同),按照發行日期統計顯示,兩市共有98家公司實施定增。《紅週刊》注意到,其中有關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公司佔據近20家,是年內上市公司定增最集中的領域之一。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今年以來實施定增的新能源汽車板塊個股多數表現不俗,甚至有部分個股創出歷史新高。若結合定增的發行價格來看,多隻個股最新股價相較於發行價漲幅超過了40%(見表1)。
表1: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個股年內定增情況(部分)
如德方納米,據定增方案顯示,其於5月30日的定增股份發行價格為255.00元,最新收盤價上漲至404.00元(股價於當日創歷史新高),相較於發行價上漲58.43%;龍蟠科技(603906)最新收盤價報收37.79元,相較於5月12日26.51元的發行價上漲了42.55%。
此外,諾德股份(600110)、富臨精工(300432)、譜尼測試(300887)、科翔股份(300903)等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有關的個股最新收盤價相較於發行價均實現20%以上的上漲。
隨着股價上漲,參與定增的投資者普遍浮盈,其中不乏高瓴、瑞銀、摩根等知名機構。
進一步來看,德方納米6月9日公佈的定增名單顯示,高瓴旗下HHLR、瑞銀集團、摩根大通等QFII機構均現身。其中,HHLR獲配78.43萬股,獲配金額為2億元;瑞銀集團獲配股數63.13萬股,獲配投入資金1.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隨着德方納米股價上漲,高瓴、瑞銀的持倉市值分別增至3.16億元、2.55億元,兩者分別浮盈1.16億元與9407.44萬元。
表2:德方納米定增配售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7月,高瓴曾耗資100億元以每股161元的價格參與鋰電池企業寧德時代(300750)定增。“巧合”的是,寧德時代是德方納米第一大客户(2021年對寧德時代的銷售額佔7成)。可見,在定增目標的選擇上,高瓴更加偏愛“寧德時代概念股”。
與此同時,《紅週刊》注意到,一些QFII連續參與了多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定增。如上述提到的瑞銀,數據顯示,瑞士聯合銀行集團在近三個月(3月20~6月20日)共現身17只個股的定增名單,除了德方納米,還包括玲瓏輪胎(601966)、中科電氣(300035)、鑫鉑股份(003038)等相關公司,且均處於浮盈狀態。此外,在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摩根大通銀行參與了龍蟠科技、德方納米、香山股份(002870)等多家定增;麥格理銀行參與了德方納米、中科電氣等公司的定增。整體看來,目前這些公司均在為機構貢獻浮盈(見表3)。
表3:機構參與定增浮盈情況(部分)
定增聚焦擴產
公司稱短期看不到產能過剩情況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忙於定增,主要目的是擴大產能。據中汽協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6.6萬輛和44.7萬輛,同比均增長1.1倍,環比分別上漲49.36%和49.50%。據《紅週刊》進一步梳理,近來實施定增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公司主要涉及零部件(如香山股份、凌雲股份(600480)、玲瓏輪胎)、鋰電池材料(如德方納米、龍蟠科技、富臨精工、中科電氣、諾德股份)等細分板塊,這些領域均顯著受益於下游整車復甦。
德方納米6月9日發佈的定增結果顯示,其擬將大部分募集資金用於年產11萬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生產基地項目。
為了捕捉新能源汽車市場機會,有些公司主動變更之前的項目領域,加碼鋰電上游材料。如龍蟠科技於6月14日公佈了其此前自投項目的變更情況,擬將原投資項目“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項目”變更為“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及其他項目”,其表示,變更原因主要在於下游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
之前,富臨精工於6月13公告稱,將此次定增中“智能熱管理系統”項目的募集資金用途予以變更,投入到“年產6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富臨精工表示,之所以變更用途,主要原因在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動力電池出貨量及鋰電正極材料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目的在於加快公司磷酸鐵鋰項目建設,減輕產品交付壓力。
事實上,伴隨相關企業紛紛加碼鋰電材料,也增加了市場對於該環節產能過剩的擔憂。對此,《紅週刊》以普通投資人身份致電了多家企業進行了解。龍蟠科技董秘辦相關人士表示,擴產會和訂單相互匹配,“我們一般是先接到訂單,再去匹配產能”,所以,目前並不擔憂產能過剩的問題。富臨精工董秘辦相關人士表示,目前磷酸鐵鋰還是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狀態,下游需求保持高速增長,短期難以見到產能過剩。“如果未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跡象,公司肯定會及時調整。”
本文源自證券市場紅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