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部門出台十六條舉措 打通卡點堵點 穩定工業生產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經濟克服國內外不利因素影響,總體延續穩定復甦態勢。1月至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兩年平均增長6.1%,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領先,產業鏈韌性和優勢得到提升。

  但受短期性、週期性和結構性因素疊加影響,三季度以來,工業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居民消費和投資恢復滯後,大宗原材料價格維持高位,能源要素約束趨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產業鏈多環節受阻,芯片短缺對汽車等行業生產造成較大制約,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較大困難,市場預期趨弱。

  對此,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於振作工業經濟運行 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從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卡點、挖掘市場需求潛力、強化政策扶持、優化發展環境四方面出台16條舉措,為提振市場信心、穩定工業增長預期提供有力保障。

  “工業高質量要以經濟平穩運行為前提,加快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認為,《方案》一系列措施的落地有助於穩定工業經濟增速,提高發展質量,推動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供給穩定是今後穩固經濟基本盤的關鍵。劉文強介紹,《方案》從幾方面入手穩定工業生產:一是穩供應。面對發達國家不斷出台刺激政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等新情況新問題,《方案》重點聚焦能源安全保供、保障民生和重點用户用能需求、保障工業發展合理用能三方面,緩解前期限電限產造成的震盪。二是穩價格。要通過增加大宗原材料有效供給、完善國家儲備調節機制、強化大宗商品期現貨市場監管等手段,遏制過度投機炒作,穩定價格預期。

  “在穩產業鏈供應鏈方面,一是要建立苗頭性問題預警機制,及時處置潛在風險;二是要重點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重點環節、重點企業平穩運行,減少突發事件對產業鏈供應鏈衝擊,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劉文強説。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對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和重塑作用愈加明顯。“《方案》就全面利用數字技術打通堵點卡點作出部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暉説,數字經濟能夠有效減少信息摩擦,實現供需對接,助力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動態調整產品品類、優化產能,對市場需求變化做出迅速反應。

  此外,以工業互聯網平台為核心的數字技術和產業體系,既可以匯聚數據、軟件等技術資源,實現製造技術、材料、工藝等產業鏈短板的突破,也能打通製造與服務、產品與市場壁壘,推動工業加快服務化延伸。“必須抓住機遇,更好發揮數字經濟對暢通工業經濟內外循環的作用。”餘曉暉説。

  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復甦弱於預期的重要原因。“《方案》從提振需求、挖掘需求潛力等方面採取多項措施。”劉文強説,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重大外資項目落地,通過大項目大投資提振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重點領域企業技術改造,開展智能製造業工廠建設,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通過轉型升級提升增強潛力、增強發展後勁。

  要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信息消費增長迅猛,已廣泛滲透到人民羣眾衣、食、住、行等各層面。據測算,2020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5.8萬億元,在最終消費中佔比首次超過10%。”餘曉暉説。

  工業經濟平穩運行離不開優質要素的支撐保障。《方案》就“健全工業經濟保障措施”等進行系統部署。“數字經濟要素支撐作用日趨顯著。”餘曉暉認為,依託互聯網平台,工業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對接渠道更加暢通,既為銀行機構服務小微企業提供新途徑,也讓中小製造企業能以較低成本解決融資問題;數字技術搭建了勞動力供需雙方信息發佈和對接機制,降低了勞動力市場交易成本,有利於提高就業效率,緩解企業用工難題。(經濟日報記者 李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