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創新藥企創勝集團港股上市,“創新制勝”迎商業化考驗

9月29日,創新生物藥研發公司創勝集團(6628.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全球發售4033萬股,公開發售獲超額購60倍,預計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近6億港元。

創勝集團上市首日表現慘淡,發行價16港元/股,13港元/股開盤,開盤即跌18.75%。截至收盤,每股跌至13.24港元,跌幅17.25%,市值約58.96億港元。

據官網介紹,創勝集團是一家處在臨牀階段,在生物藥研發、臨牀及工藝開發和生產方面具有全面綜合能力的國際化生物製藥公司。2019年1月,帶着“創新致勝”的雄心,邁博斯生物與奕安濟世生物選擇合併,創勝集團由此而來。

邁博斯生物以免疫耐受突破(IMTB)為基礎的抗體開發平台技術,結合奕安濟世生物超過13000 平方米GMP生產基地和新一代連續生產工藝,為創勝集團勾勒出無限前景,也為其贏得了資本的極大青睞。截至 2021 年 7 月,公司融資總額超 3.42 億美元;約兩週前,創勝集團再獲6800萬美元pre-ipo輪融資。

創勝集團的投資陣容中明星閃耀,包含眾多全球知名戰略投資者與聚焦於生物科技的專業基金:禮來亞洲基金、淡馬錫、ARCH Ventures Partners、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Teng Yue Partners、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其中禮來亞洲基金、淡馬錫、QIA,以及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為此次IPO引進,合計認購佔比高達82.41%。

成立之初,創勝集團便立志於成為一家國際化生物製藥公司。其管理團隊和主要業務(包括臨牀開發、監管准入及業務拓展等)分佈於中美兩國,其中發現、研發、工藝開發及製造團隊均位於中國。創勝集團還通過許可引進獲得了數個治療性抗體項目在中國或全球市場的權益,在蘇州、杭州、上海、北京、廣州、美國普林斯頓、波士頓和洛杉磯等城市佈局全球業務。截至2021年3月31日,創勝集團共149名研發團隊成員,在杭州81名、蘇州40名、北京11名、上海4名、廣州1名及美國12名。

產品方面,創勝集團的開發管線中已有9個治療用抗體新藥分子,涵蓋腫瘤、骨科和腎病等領域,其中8個治療用抗體新藥分子為自主開發。靶向PD-L1的單克隆抗體藥物MSB2311為第二代抑制劑,是創勝集團的核心產品。但截至目前,包括核心產品在內,創勝集團尚無一款商業化產品。

獨有IMTB技術平台,多款潛力候選藥

基於原先邁博斯生物的IMTB技術平台是創勝集團最鋒利的“武器”。該平台能夠生成難以在齧齒動物中生成的非保守、保守蛋白質抗體,還能發現傳統平台難以發現的隱藏表位。創勝集團宣稱,通過這一平台甄選所得的候選分子更具多樣性和差異化,CMC特性也更加理想,最終擁有更好的成藥性和知識產權保護。在創勝集團的管線中,兩款腫瘤核心產品都出自這一平台,分別為上文所提到的MSB2311和靶向Claudin 18.2保守表位的TST001。

作為核心產品,MSB2311是全球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再循環”的PD-L1抗體,具有pH依賴性PD-L1結合特性。I期臨牀結果顯示,MSB2311可極大延長藥物靶標在腫瘤的停留時間和提高體內腫瘤的殺傷活性。另有研究表明,MSB2311還可能聯合抗血管生成抑制劑針對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發生疾病進展的部分實體瘤患者開展研究。

TST001則是一種針對實體瘤的人源化Claudin18.2單抗候選藥物,為創勝集團在腫瘤管線中另一款主要產品。可通過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ADCC)機制來殺死腫瘤細胞。TST001的優勢在於具有更高的親和力,對於有Claudin18.2表達的腫瘤細胞,尤其是Claudin18.2低表達的腫瘤細胞,其ADCC活性可增強100倍。目前,TST001正在中美兩地同時開展1期臨牀試驗。

生物創新藥企創勝集團港股上市,“創新制勝”迎商業化考驗

非腫瘤管線中,治療骨質疏鬆的TST002也值得一提。作為人源IgG4單克隆抗體,TST002是骨形成的負調節蛋白,能使硬骨素失活。臨牀前研究顯示,阻斷硬骨素的作用對骨形成有促進作用,且不會增加骨吸收。禮來公司已在美國和日本完成了TST002的臨牀2期試驗, TST002 表現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受試者骨形成生物標誌物增加;其在中國的開發也正在進行,不久前的9月22日,TST002剛剛獲得國家藥監局有關啓動 TST002的I期臨牀試驗IND批准。

除此之外,創勝集團的腫瘤管線中還有靶向VEGFR2的單克隆抗體MSB0254、PD-L1/TGF-β新型免疫調節蛋白的抗體候選藥物TST003、雙重特定抗體候選藥物TST005、雙特異性Claudin 18.2/PD-L1抗體TST006。這當中TST003雖然仍處於臨牀前階段,但它是全球潛在首款靶向由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或具有間充質表型的腫瘤細胞產生的免疫調節蛋白抗體候選藥物。 

非腫瘤管線中,除上文提及TST002以外,創勝集團還有兩款候選藥物,分別為TST004:一種靶向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絲氨酸蛋白酶2(MASP2)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以及TST008:靶向MASP2介導的補體通路及BLyS/APRIL通路的三重功能抗體候選物。

管線潛力巨大難敵投資者安全感不足

雖然管線數量豐富,潛力巨大,但持續虧損和產品商業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為創勝集團上市後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由於尚無商業化產品產生產品銷售收益,創勝集團持續產生經營虧損。招股書顯示,2019、2020年度虧損分別為4.26億元、3.23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經營虧損來自研發開,兩年間分別佔公司開支總額的比例為49%和62.7%。今年上半年,創勝集團的虧損同比擴大了三倍。對比之下,兩年間公司收入分別僅為4414萬元、8098萬元,對應毛利約為691萬元、1820萬元,主要依靠為製藥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CDMO服務而來。

生物創新藥企創勝集團港股上市,“創新制勝”迎商業化考驗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創勝集團銀行結餘及現金為8.1億元。如果以2020年的“燒錢”速度推算,這筆錢也只能維持約一年的運營。眾所周知,新藥上市“九死一生”,據BIO的報告顯示,1期臨牀到2期臨牀的成功率約有一半,但2期到3期臨牀的成功率卻不足3成。腫瘤領域的藥物開發成功率更低,每20款中僅有1款藥物能從臨牀走到上市。在如此形勢下,一些藥企即便IPO成功,也很大可能需要獲得額外的融資支持,否則便無法完成主要候選藥物的開發與商業化。

創勝集團在二級市場上出師不利很可能便與此有關。在他們705頁的招股書中,僅風險提示相關內容就佔據70多頁,雖然創勝集團的管線中有多款潛力候選藥物,但多處於較早期階段,進度較快的核心產品也只有臨牀2期,未來產品商業化的不確定性較高。

以創勝集團核心產品MSB2311為例,其招股書顯示,用於TMB-H泛實體瘤的註冊性2期試驗於2022年上半年啓動,預計在2024年前結束,這意味着在這之前,MSB2311仍大概率無法為創勝集團帶來銷售收益。類似這樣的預期體現在二級市場上,則是創勝集團首日的慘淡收場——巨大的潛力難以抹消投資人對不確定性巨大的擔憂。

對此,創勝集團顯然也早有意識。招股書中指出,擬將IPO所得款項淨額的80%以上用於集團管線候選產品的研發;為臨牀試驗、臨牀前試驗、籌備註冊備案和其他與商業化集團主打產品有關的步驟撥資。剩餘款項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以及為擴充管線和開發技術的業務發展撥資——主要集中於與集團現有管線形成協同效應,或能補充集團現有開發平台的技術平台(如ADC)、小分子靶向療法和其他先進新技術。

期待創勝集團能借此次IPO,將在研產品早日推進至商業化,將其創新療法早日帶給有需要的病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9 字。

轉載請註明: 生物創新藥企創勝集團港股上市,“創新制勝”迎商業化考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