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光伏又成目標?被黑企業回應:“想對我們搞‘產業滅絕’,問問中國和世界市場答不答應!”
繼年初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SEIA)宣佈組建所謂“反強迫勞動”聯盟,矛頭直指中國新疆光伏產業後,13日,彭博社一篇題為《秘密和虐待的指控縈繞中國在新疆的太陽能工廠》的文章再度祭出一些西方媒體抹黑新疆的老套路:宣稱被軍警“跟蹤”、衞星地圖、鄭國恩的所謂“報告”……企圖用同樣的手法給新疆光伏產業扣上“強迫勞動”的帽子。相關專家對記者表示,從棉花到光伏產業,新疆的主要產業接連成為西方的狙擊目標,其目的不僅是要對新疆進行“產業滅絕”,更是要試圖破壞整個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合作。
15日,彭博社文中所提及的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接受了《環球時報》的採訪,該公司副董事長張龍根堅決否認所謂“強迫勞動”的指控。他透露,從2月份遭西方抹黑以來,“公司股價從130多美元跌到60多美元”,但與棉花不同,中國的光伏產業是全球光伏產品供應的主力軍,對美已具備很強的產業優勢,美國針對新疆的打壓並不會給中國光伏產業鏈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要對新疆光伏進行‘產業滅絕’,恐怕要問問中國的光伏產業和全世界的光伏市場是不是答應”。
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彭博社再玩西方慣用套路抹黑中國光伏產業
“當飛機在烏魯木齊着陸時,兩個警察登上飛機,其中一人的胸前掛着機關槍,他們手持照片,在比對後找到了這兩名記者。”彭博社的目標直指新疆的幾家多晶硅提煉企業,報道聲稱,其記者在接下來的三天內“被特工一路跟隨”,“所有與當地人交談的努力都被喊停,最後連照片也被強制刪除”。文章稱,從公開信息中能找到“足以令世界不安的資料”:“例如,保利協鑫曾在2019年的一份報告中説,該廠已經從新疆南部維吾爾族人聚居的心臟地帶接收了121名貧困少數民族工人。”
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這些所謂“論證”都是為了支持其主要觀點:“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購買太陽能電池板的房主面臨着道德上的不確定性——在擁抱所謂綠色能源的同時,無法知道自己是否變相支持了骯髒的強迫勞動。”
這不是“強迫勞動”的帽子第一次硬扣在新疆的主要產業頭上,上一個被“瞄準”的是棉花產業。新疆光伏產業與棉花產業的共同點是:同樣在國內外佔據相當的市場份額。資深光伏產業從業者代延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的多晶硅產能2021年年產能預測56.7萬噸,佔全球85%以上,其中新疆硅料佔全國57%。代延嶺説,多晶硅生產過程中電費成本佔20~30%左右,因此硅料生產企業往往選擇電費較低地區,如新疆、雲南、內蒙等,因為這些地方有大量火電、水電及光伏能源。
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多晶硅(或硅料)是光伏電池板的基礎原材料,以硅料為基底加工而成的電池板能夠產生光伏效應,把光能轉化成電能,這就是光伏發電的原理。”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龍根對《環球時報》記者解釋,硅料的生產,其實就是把純度95%-98%的工業硅粉通過化工提純的方式將純度提升到“9個9”甚至“10個9”(小數點前後9的個數,例如4個9就是99.99%)的過程,是極致精細化的提純過程。
在彭博社的報道中,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文章稱,該公司和其他三家多晶硅公司均未就其詢問作出回應。
根據新疆大全提供的數據,2020年該公司的硅料產量是77,288噸,2021年預計產量在80,000到81,000噸之間。目前該公司約佔全球市場份額15%左右,“我們硅料產品的直接客户是硅片生產廠商,全球大約97%的硅片是中國製造,所以我們的產品100%在中國國內銷售。”張龍根説。
“強迫勞動”污衊下 新疆多晶硅生產企業在美股價“腰斬”
彭博社在報道中照舊想竭力塑造一幅符合西方想象的“強迫勞動”場景。例如,報道稱,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多晶硅工廠的母公司特變電工有限公司從和田接收了300名貧困工人,報道在這裏不忘補上一句“該地區的維吾爾族人口眾多,這是政府的同化政策所針對的地區”。而在描述保利協鑫在南疆招工時,報道稱“在當地政府於2017年6月發佈的照片上,一羣身穿藍色制服的工人整齊排列,依照‘勞工計劃’,他們即將被送往各大工廠”。
制服、貧困工人、整齊劃一……這幅畫面與此前西方炒作的“新疆被強迫的摘棉大軍”如出一轍。事實是否如此?
“多晶硅生產並非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最關注電價,人工成本在製造成本中佔比非常小,根本不是關注點。”代延嶺説。張龍根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其生產基地的員工都必須是具備相當專業知識並且經過專業培訓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我們實際產量8萬噸左右,工廠目前有1934位員工。按照2020年的產值和利潤來估算,人均產值大約為240萬元左右,人均淨利潤大約為52萬元左右,今年由於硅料價格行情比較好,這兩個指標還將大幅度提升。勞動力成本在我們目前的生產成本中佔比不到7%,因此硅料的生產並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與西方媒體描繪的“大批少數民族工人被強迫進入工廠勞動”的畫面不同,《環球時報》瞭解到,新疆大全公司1934名員工中只有少數民族18人(滿族4人、回族3人、苗族3人、土家族2人、壯族2人、藏族2人、蒙古族1人、土族1人),佔比0.93%。
彭博社文章引用“與海外維吾爾人一起工作”的新疆“專家”魯恩·斯坦伯格(Rune Steenberg)的話稱這些少數民族工人“沒有自由拒絕簽訂工廠合同的權利。”對此,張龍根表示,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他們想象力太豐富了!中國有勞動法,作為一家企業如果不守法還能開展生產嗎?我們是嚴格按照勞動法來進行員工招聘,來去自由。”《環球時報》瞭解到,大全的工人來自新疆本地、重慶、甘肅及河北等地,主要通過網絡招聘、校園招聘、人才市場、員工介紹等渠道進入公司。
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員工
一位名叫巴金的蒙古族員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2011年就來到公司,主要負責生產安全管理,每天工作8小時,月收入有9000元左右,是當地平均水平的兩倍多,“我很奇怪,西方怎麼會認為少數民族參加工作還用‘強迫’?誰不想找一個好的工作,提高生活質量?”根據2020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疆的勞動就業保障》白皮書的數據,2014年至2019年,全疆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由5.35萬元增至7.94萬元,年均增長8.4%;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工資由3.62萬元增至4.59萬元,年均增長5.4%。
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員工
彭博社報道中還提到,其記者曾試圖採訪新疆大全公司遭到“身着棕色迷彩的警衞”阻撓,對此新疆大全方面對《環球時報》回應稱,多年來公司一直開放參觀,只不過由於疫情,最近一年來開放較少,“彭博社在春節前確實聯繫過,但那時國內防疫形勢較緊,就沒有接待。”
儘管所謂“強迫勞動”已經被無數次證明是徹頭徹尾的謊言,但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打壓卻早已展開。面對中國迅速崛起的光伏產業,美國從近十年前就開始出招:早在2012年,美國商務部就曾作出裁決,決定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徵收31.14%-249.96%的反傾銷税。今年1月初,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SEIA)宣佈組建所謂“反強迫勞動”聯盟,2月份,SEIA在官網公告,聯署承諾的企業已經達到175家,有行業文章分析發現,參與聯署的主要是美國境內開發光伏電站需要使用光伏組件的公司,少部分是組件供應商。與此同時,西方媒體與之相互配合,《紐約時報》援引諮詢公司Horizon advisory報告稱,中國新疆地區以多晶硅生產為主的光伏公司“涉嫌強迫勞動”。
“從2月份到現在,公司股價從130多美元跌到60多美元。”張龍根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相關污衊很快資本市場見效,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晶科能源以及最初由歸國太陽能專家創辦阿特斯股價都不同程度遭到“賣空”的打擊,“對一些媒體毫無證據、不負責任、顛倒黑白的報道,我們表示強烈的譴責。”
中國光伏產業為何成為西方的“眼中釘”?
代延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2010年之前,全球光伏使用的多晶硅被美、德等企業壟斷,價格曾經漲到500美元每公斤,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生產的多晶硅打破了暴利壟斷,使光伏行業“度電成本”(發一度電所需成本)以驚人的速度接近或低於傳統能源。
在過去兩年中,《環球時報》記者曾與多名美國商界代表有過坦率的交流,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提到中美貿易戰的時候,都會把光伏產業當作一箇中美經貿分歧的“經典案例”拿出來説事。因為雖然美國是光伏技術的起源地,但現在無論是和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和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相比,美國的光伏產業都已經處於落後地位,所以相關產業人士非常着急。
據這些商界人士介紹,他們“不滿”的點在於,中國政府給予了光伏企業大量補貼,中國國內生產成本又相對低廉,這使得中國的太陽能板等光伏產在國際市場上價格極具競爭力。不僅美國的光伏產品很難進入中國市場,就連在第三方市場,歐美企業現在也在節節敗退給中國產品。
就補貼問題,據記者瞭解,光伏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目前發電成本仍然高於石油和天然氣,短期之內必須仰仗政府的補貼,這本身就是一個受政策影響極大的產業。而美國的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過去長期被支持傳統能源的力量佔上風,制定了許多對可再生能源不友好的政策,導致美國光伏企業難以擁有成本優勢,產品整體價格偏高。
“歐洲此前一直補貼其光伏產業,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歐洲一些國家取消或降低了補貼,這對中國行業的發展就起到刺激作用。”張龍根説,中國光伏企業在此之後不斷進行技術引進,漸漸實現自主研發,再加上規模優勢,將光伏產業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他列出一串數字證明中國光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之強:“按照中國光伏協會的數據,2020年中國光伏製造業各環節全球佔比為:硅料67%、硅片97%、電池片79%、組件71%。可見中國光伏製造業是一個為全球可再生能源轉型做出重大貢獻的產業。”
張龍根告訴記者,新疆大全正在上海科創板上市的進程中,“下一步,我們還要發展半導體晶圓的硅料,繼續推進替代進口,持續的科研投入給我們帶來領先的行業地位,現在我們要為整個行業貢獻力量。”
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
美針對中國新疆實施“產業滅絕”?專家:意在全球價值鏈“去中國化”
“光伏產業事關未來的新能源的話語權。”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垚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説,現在看來,美西方像是藉着“強迫勞動”的幌子準備對新疆進行“產業滅絕”,但這其實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無論是打擊棉花產業還是光伏產業,其實都是在破壞整個中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合作的現狀。
王垚説,現在美西方已經在效仿抹黑新疆棉花的套路,企圖把整個中國光伏產業擋在門外,這跟打壓華為屬於同樣的性質,都是美西方“全球價值鏈去中國化”行為的一部分,“為什麼是新疆?因為新疆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而且是一個相對敏感的地區。此前暴恐案件頻發,現在新疆迴歸穩定繁榮,對於妄圖‘以疆治華’的勢力來説,新疆這個‘棋子’不好用了。而利用所謂‘強迫勞動’製造國際話題,把新疆的良性互動破壞掉,一旦新疆出現貧困陷阱,他們就可以很順利地利用民族、宗教等議題擾亂中國良好的發展秩序。”
“產業滅絕”或許改成“產業窒息”更恰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認為,畢竟美西方沒有能力把新疆的棉花產業“打死”,在他看來,打壓棉花是美國軟實力應用的典型例子,“美國也沒花太多的錢,更沒有動用國防力量,只用媒體、NGO等手段來打壓。”
“但一個套路第一次很有效,再用的話,邊際效用就會下降。”高凌雲説,中國光伏發電實力比較強,很多年前,歐美對中國加徵反傾銷税很高,國內光伏企業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相信最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2020年,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峯”“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有一點我們肯定,光伏行業的未來是前途無量的,在‘碳中和’過程中,光伏行業是主力軍。可惜某大國自認為是全球的領導者,卻不與中國合作積極解決氣候問題,整天在考慮自己的‘小九九’。”張龍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已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國光伏產業並不單單為某一國市場服務,而是為全球市場服務,“同時我們也不會懼怕任何不公平的待遇。按照美國目前佔全球10%左右的光伏市場份額,針對新疆的打壓並不會給產業鏈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中國光伏產業是全球光伏產品供應的主力軍,而新疆硅料又是中國硅料生產的主力軍,要對新疆光伏進行‘產業滅絕’,恐怕要問問中國的光伏產業和全世界的光伏市場是不是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