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回購應少蹭熱度多立口碑

  近日,一大批上市公司相繼開啓護盤模式。除了已經啓動的回購方案,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僅7月份以來(截至8月7日)又有39家上市公司發佈回購預案。

  回購潮起總的來説顯示了這些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於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有助於維護企業和投資者利益,增強市場信心,推動股票價值的合理迴歸。

  兩大白電巨頭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近年來輪番成為A股“回購王”。兩家公司8月初也雙雙披露回購進展情況,其中,格力電器第三期回購已經完成了超過100億元,美的集團回購完成了35.38億元。相應地,這兩家公司的股價也都有所反彈。

  不過從以往案例來看,也有一些上市公司或是一時“腦熱”,或是想不花錢、少花錢蹭個熱度,因而進行“作秀式”、“忽悠式”回購。譬如今年2月底,某上市公司就因回購期滿,實際回購完成金額卻僅佔回購計劃金額下限的15%,未完成原定回購計劃而被監管機構出具警示函。

  還有個別企業的操作更是令投資者無語。去年,某上市公司曾拋出一份令市場震驚的豪華回購方案,但一年後,公司調整方案,回購股份數量直接縮水七成。不僅如此,在上述回購實施期間,公司個別大股東還馬不停蹄地減持,減持數量幾乎佔到上市公司回購數量的一半。今年6月份,該上市公司被交易所問詢,要求其説明調整回購計劃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是否利用回購事項配合相關主體減持。

  當然,對於回購計劃為何“食言”,這些上市公司也自有一番解釋,常見的便是“哭窮”。上述兩家公司的説辭中就包括“運營資金需求量大,公司資金主要用來保障年底業務需求”,以及公司需要為開發核心產品和對外投資留足資金。

  這當然攔不住投資者們繼續吐槽:經營管理一家上市公司連這點計劃性、前瞻性都沒有嗎?更何況,仔細一看,説好回購計劃不變和改弦更張的兩份公告前後相隔不過幾天,這又讓人怎麼信呢?

  説來説去,回購雖好,還要量力而行,如果上市公司的自有資金並不充裕,那麼超過自身能力範圍的股份回購反而可能給公司帶來負面影響。就像上述回購計劃“食言”的上市公司,事實上,去年該方案一出就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這將導致公司現金流大幅減少,對經營業務無實質利好。

  金盃銀盃不如口碑。隨便玩文字遊戲,“忽悠”了投資者,就要承擔“狼來了”故事成真的後果。甚至,這一失信還會擴展到其他層面,有投資者表示:公司回購如此不講誠信,誰還會相信公司的產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1 字。

轉載請註明: 上市公司回購應少蹭熱度多立口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