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發展高質量的製造業,進一步壯大實體經濟,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前30年的艱苦奮鬥和後40多年的強力趕超,我國的工業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門類和規模最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已經進入世界第一陣營。但是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總體尚存在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不足、產業集羣集約能力低、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不高、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面臨“卡脖子”等問題,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因此,無論是從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來説,還是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核心競爭力來説,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步伐都非常重要而緊迫。
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步伐,需着力培育創新動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出口導向下,製造業發展過於依賴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優勢。我國雖然成為了製造大國,但是卻大而不強,在很多領域處於世界生產大分工和產業鏈、價值鏈低端。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在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進程中,應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並重,尤其是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充分利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培育創新動能,為發展注入“馬力”更足、價值更高、增長更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步伐,需着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自主自立是自強的前提,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是製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為此,要夯基固本,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遏制基礎產業佔比下降趨勢;要提質升級,加大製造業創新支持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持續促進優質要素向製造業集聚;要培智育人,重視和發揮科研人員的主體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攻堅力度,為製造強國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步伐,需着力引導資金“脱虛向實”。近年來,政府圍繞實體經濟發展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大規模持續減税降費,切實降低了製造業企業的成本。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步伐,還要做好對社會資金的引導,改變部分社會資金動輒蜂擁到所謂互聯網“風口”行業掙快錢的風氣,引導社會資本更多進入實體經濟,投入到實實在在的產品創新、實實在在的實業發展上去。同時,應支持和推動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開發更多面向製造業、面向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有效解決中小製造業企業的資金難題。
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步伐,既需要問題導向,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加速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又需要底線思維,心無旁騖幹好自己的事,自立自強不被別人“卡脖子”。總之,務須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務須煥發時不我待、慢進即退的緊迫感,咬定青山不放鬆,創新驅動不動搖,推動我國製造業做大做強做優,在更多產業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乃至“領跑”的精彩蝶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