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露出歐美企業和政府在醫藥、汽車等各行各業,過度依賴中國的問題,日本和美國政府督促本國企業搬回母國。
儘管如此,大多數企業依然不會選擇在短期內打包走人,將生產遷出中國。而是奉行兩個策略:“中國 1”和“母國 1”。
不能全部放在中國了
疫情的爆發和政府出台的種種控制措施,給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影響,工廠突然停工,超市無法補充庫存,不少貨物出現緊缺。
這場危機造成前所未有的混亂,全球各大企業從中汲取教訓,以便未來更好地應對沖擊。不過,大多公司並不會考慮拋棄中國這個世界大工廠。
美國沃頓商學院專家説:"中國作為製造業主要供應商的地位,不會改變,可能在某些行業會有變化,但總體來説,不會出現結構性改變。"
他信誓旦旦的説,美國政府裏有人説,我們要把製造業撤回美國去,但這肯定不會發生。
過去20年裏,西方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開拓新的市場,大規模進軍中國,中國也逐漸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如今,中國GDP佔全球比重的近20%,這裏面有外企在中國的投資的原因,據調查,五分之四的歐美大型企業,都依賴中國的生產商。
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就顯而易見,中國疫情爆發以後,其實僅僅有幾個省份完全停工,例如疫情中心,關鍵製造業中心湖北省。封城措施實施之後,世界各地的公司都感到了壓力。汽車製造商,比如現代汽車、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等等由於無法從中國獲得零件,被迫暫時停產。
還有一個更離譜的行業,製藥行業。歐美企業和政府在口罩和呼吸機等重要藥品和醫療設備上,對中國過度依賴。中國和印度是全球藥品供應鏈中最重要兩個國家。全球抗生素所必需的基礎原材料,約80%-90%來自於中國的工廠,印度則在全球仿製藥市場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 1"策略
一般來説,歐美企業們可能會把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
其實,這個趨勢一直在持續,並不是疫情的原因。近幾年,一直有外國企業將業務遷出中國。2018年至2019年中美貿易爭端激烈之時,外企們為了避免上交額外關税等原因,紛紛將業務遷到鄰國。
疫情危機期間,許多公司都在尋找替代中國的供應商。有些公司找到了,有些公司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沒有找到。那些找到替代供應商的人,未來就不會再轉回到中國生產。
即使歐美企業在其他國家找到供應商,這些公司也將繼續留在中國,在這塊巨大的市場佔據一席,因為現在中國消費市場,已經可以和美國消費市場比肩了,他們將此稱為"中國 1"戰略。
另外,東南亞國家在技術工人、基礎設施和原材料方面,無法滿足這些企業的需要,暫時難以替代中國。
中國的美國商會3月份的一次調查顯示,超過70%的美國企業,表示目前還沒有將生產和供應鏈業務遷出中國的計劃。中國美國商會會長畢艾倫(Alan Beebe)表示:"跟媒體炒作不一樣,我們的大多數會員企業,不會很快打包走人離開中國。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數月的封鎖後,中國似乎走在了全球經濟復甦的前列,許多公司最初選擇中國市場的理由,至今依然成立。"
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的是,製藥行業肯定要回歸歐美本土。
全球製藥行業,儘管疫情造成了供應中斷,不過目前還沒有造成重大的藥品短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有8至10個月的庫存。
製藥公司會迅速做出反應,因為生產中斷的風險和後果是巨大的,轉移生產也不是那麼困難。可能成本會上升,但比搬遷鋼鐵廠或汽車廠,會更容易。
因此,製藥行業可能是第一個搬離中國的行業。
母國 1策略
中低端商品根本不可能搬回母國,歐美的生產成本太高了,只能生產高附加值的奢侈品、芯片設備這樣的。
但是,為了更好的控制供應鏈,歐美企業為了方便增加庫存、尋找替代供應商,會納入離本土更近的國家,利用數據和技術更好地跟蹤供應商和客户,增強供應鏈的彈性。
舉個例子,美國企業會在墨西哥增加一個工廠,作為彈性供應的基地,同時也在中國和東南亞設立主要的生產基地。
圖片説明:美國通用在墨西哥的工廠。
歐洲企業早就採取這種方式了,如果你旅遊到歐洲,買Zara或者HM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產地,一般來説,長期基本款在中國和東南亞、印度,一些時效性比較強的,最近新流行的,產地包括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葡萄牙。
歐洲快時尚企業早就構建了環歐洲的低成本生產圈,雖然成本比亞洲高一點,但是畢竟離歐洲近,時間快,有保證。
圖片説明:葡萄牙製造的ZARA男裝。
完全撤離中國不可能
西方抗疫物資受制中國的現實,固然讓歐美警覺,中國經濟聯繫過密對本國安全帶來的風險,從而加快在經濟上和中國脱鈎的步伐。
但是,唯利是圖畢竟是資本的本性。有人説,後疫情時期價值觀一致的國家商業往來會更密切,形成一個體系,不與價值觀相對的國家做生意,從國家層面來説,可能有這種想法,但具體到企業,只要有利可圖,要它出於非政治原因放棄某個市場,很難做到。
所以,如果中國繼續對外資保持友好,深化改革,減少市場管制,加上市場、交通、物流和勞動力素質的綜合優勢,儘管這些年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也在提高,但要想讓外資全面或大面積撤離中國,可能性不是很高,有些外資會撤離,另一些外資會進來。
因為西方也不是鐵板一塊,一些經濟困難的西方國家,可能就更願意同中國打交道。這樣的話,中國經濟雖然在疫情後會受影響,但總比外資全面撤離好得多。
而且,在中國 1和母國 1的戰略中,並不是完全沒有中國什麼事情了,這兩個戰略,都促使中國產業升級,成為東南亞國家的重要原材料和機器設備供應國,成為歐美周邊國家的投資國,都大有可為。
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説的比較直白,他認為關於把生產轉移出去中國的討論,可能最後雷聲大,雨點小。
他説"過去幾年,每當危機出現,人們就會開始思考:我們得做點什麼,我們需要建立業務連續性計劃,我們需要供應鏈風險管理。危機過去大概六個月後,這種討論也結束了,世界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