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A股午後再度爆發,指數大幅回升,三大股指紛紛翻紅。
大盤迴暖,近日活躍的醫藥板塊也成為了兩市熱點,從申萬行業來看,醫藥生物漲幅最大,達到了3.33%,主力淨流入額高達46.64億元。
盤面上,新冠檢測、新冠藥物、病毒防治等醫藥相關板塊領漲兩市,生物製品、醫療器械、化學制藥等行業的個股幾乎包攬了漲幅榜。
具體來看,可孚醫療、蘭衞醫學、奧泰生物、亞輝龍、萬孚生物等“20CM”漲停,東方生物、邁普醫學、熱景生物、義翹神州、熱景生物、安旭生物等大漲逾10%。此外,北化股份、九安醫療、魚躍醫療、塞力醫療等紛紛漲停。
中藥股也再度發力,以嶺藥業、精華製藥、漢森製藥、眾生藥業等漲停。
利好消息頻現
醫藥的大漲,與幾則利好消息不無干系。
首先,3月9日晚間,中國醫藥發佈公告稱,公司與輝瑞公司簽訂供貨協議,將在協議期內(2022年度)負責輝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療藥物PAXLOVID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商業運營。
這則消息一出,再度帶動了新冠藥物板塊的爆發,疊加全球疫情防控持續緊張,目前仍有反覆抬頭趨勢,新冠檢測概念股也因此迎來資金買入。目前,中國醫藥已經實現了8天6板,3月份以來漲幅高達90%。
其次,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官網3月10日公示關於廣東聯盟雙氯芬酸等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第一批)擬中選/備選結果的通知,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旗下三款規格生長激素粉針產品擬中選。
受消息影響,長春高新盤中一度暴漲逾9%,最終收盤報價190.90元/股,漲幅8.23%,最近兩個交易日已經累積上漲超過16%。
國金證券稱,後續隨着廣東聯盟集採報價公佈,生長激素行業政策不確定性逐步消除,有望帶動板塊估值向上修復。
此外,受到日本鹽野義新冠口服藥即將投入臨牀治療消息刺激,北大醫藥、長江健康均迎來一字漲停。
“吃藥”行情仍存
實際上,醫藥板塊在2021年經歷了較大幅度的回撤,對於醫藥板塊後續的走向,機構普遍認為,經過前期的調整,板塊的負面因素得到了充分釋放,投資價值凸顯。
東方紅資產管理的江琦指出,目前醫藥板塊估值水平在歷史最低的5%分位,和2011、2018行業熊市差不多,歷史上醫藥行業性的熊市,出現的時間也很少,也就是2011、2018、以及2021年以來的調整,當下全市場基金對醫藥行業的倉位配置,也在歷史最低水平附近。
但是,醫藥行業整體增速依然是所有行業中排名靠前的。
醫藥行業主要是賺成長的錢,而且這個行業的成長前景比較強,是所有行業中增速較快的之一。既然這是一個具有長期成長性的行業,那麼長期持有的效果大概率比短期要好很多。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醫藥行業整體估值已向其業績增速大幅迴歸,大部分優質公司觸及安全估值區間。國內醫藥企業的製造優勢基於不變的工程師紅利、成熟的化工一體化、穩定的供應能力、豐富的項目經驗,長期業績增長的持續性可能超出市場預期。
醫藥板塊有哪些機會?
近期A股市場波動較大,醫藥板塊也受到衝擊。疊加日前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了醫藥行業的工作重點,從政府工作報告及代表提案看,醫藥領域的關注重點聚焦在:鼓勵中醫藥、創新、生育,提高醫療衞生服務能力。
當前時點,不少機構都認為醫藥板塊值得關注。
天風證券認為,新冠疫情預計中長期與人類共存,疫情走向不確定因素較高,建議從三個維度篩選主題投資機會:1)需求持續性好,2)競爭格局較優,3)傳統業務具備估值一定支撐。具體來看,新冠抗原檢測、疫苗加強針、新冠藥、CDMO供應鏈等主線的公司有望受益。
平安證券指出,經歷前期的調整,部分板塊估值過低。進入3月,2021年年報季正式開啓,在這個時間點建議關注業績增長確定性強或業績環比增長改善明顯的企業。
其中,前期跌幅較大的CXO板塊,業績確定性較強,且未來仍然具備較好的成長性。中藥板塊中的一些優質企業,基本面穩健,估值性價比高,在此時點仍然值得關注。
主線一:創新產業鏈,包括創新藥(械)和CXO。CDE新政加速國內創新“新生態”進化,行業面臨“再分化”,關注具備臨牀導向創新能力及license-out能力的公司。
主線二:產品出海。海外市場是巨大的增量市場,製劑出口有較高門檻,醫療器械出海也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驅動力。
主線三:消費型醫療。隨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消費型醫療需求不斷提升。同時,消費型醫療均為自費產品,有自主定價權,免疫控費政策。
主線四:中藥板塊此前長期處於調整階段,整體估值較低。板塊中業績增長穩健的企業性價比高,佈局優勢凸顯。且中藥產品出口少,內循環屬性明顯,因此不會受到國外對華政策的干擾。一些中藥產品更加偏向於保健品,消費屬性更強,可對標部分食品企業。
在此前提下,調整充分、估值較低的標的值得重點關注。其中,免疫醫保控費政策的 OTC藥品佔比更大、產品有較好的提價空間且中藥注射劑佔比更小的企業有更大的彈性。
綜合來看,雖然A股市場近期有超預期的下跌,但韌性盡顯,不具有大幅下跌至之前低點的基礎,同時經濟下半年有望回暖,配合盈利面回升,待市場整體風險消化後市場仍有向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