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時評:“兩會時間”開啓,中國經濟有“底”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 題:“兩會時間”開啓,中國經濟有“底”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歷次全國兩會,是總結經濟工作的重要節點,更是當年中國經濟政策的“風向標”。

2021年“兩會時間”已經開啓。站在此刻,無論回望過去,還是展望未來,都可以説中國經濟已經有“底”。

其一,是“穩”的底色。

過去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重大考驗,中國取得了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的顯著成績。

經濟總量邁上百萬億元人民幣新台階,佔世界經濟比重預計達到17%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與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繼續縮小……這些亮眼指標,折射出中國正逐漸克服疫情不利影響,經濟實力顯著提升,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年來,中國一直以“穩中求進”作為經濟工作總基調。當“穩”的底色更加厚重,未來中國描繪高質量發展新畫卷的筆觸也將更為生動寫意。

其二,是民生底線。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給人們留下了“實”的深刻印象,不僅因為這份報告刷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短篇幅的紀錄,更源自於其透露出強烈、深厚的民生關切。

中國官方近日透露,去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17項量化指標任務已於2020年底全部完成。其中包括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老舊小區改造等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的指標,且多項任務超額完成。

但與此同時,一些民生新題也在不斷浮現。如年輕人生育意願低、老年人“觸網難”等話題,已成為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如何把全國兩會上開出的“民生清單”變為“幸福賬單”,進一步兜牢民生底線,將持續考驗中國的治理能力和智慧。

其三,是“進”的底氣。

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去年全國兩會以來,發行特別國債、提高赤字率等一攬子宏觀政策精準發力,較好地支持了中國實體經濟增長,有效填補了疫情衝擊下的全球防疫物資等必需品和其他工業品供給缺口,為國內外經濟復甦作出重要貢獻。

從國際金融危機到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始終堅持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在實踐中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不斷積累新經驗,克服新挑戰。

站在“十四五”起點,中國需要在夯實穩定發展基礎之上,增強經濟穩定復甦動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好局、起好步。可以預見,今次全國兩會後,中國的政策工具箱將再度開啓,而當更多新招實招“落地開花”,經濟發展“進”的底氣也將更加充實。(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新時評:“兩會時間”開啓,中國經濟有“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