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基金宣傳忌濫用“固收+”概念 監管新規下超千隻產品符合要求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財經

近日,一則關於監管明確二級債基與權益資產比例在10%-30%之間的偏債混合型新基金才可被稱為“固收+”產品並進行宣傳的消息在業內不脛而走。北京商報記者採訪多家公募機構獲悉,確有基金公司收到相關消息,但對於權益投資的具體區間則有所出入。與此同時,也有多數機構表示並未收到相關通知。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根據監管最新要求篩選發現,共有1107只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符合相關要求。有業內人士認為,相關產品的權益投資比例進一步明確,或有利於投資者更好地識別風險,做好投資決策。

“固收+”投資比例迎新規

8月16日,有市場消息稱,基金公司接最新窗口指導,要求二級債基與權益資產比例在10%-30%範圍內的持有期偏債混合型新基金,才能稱之為“固收+”產品。而權益資產在該範疇以外的偏債混合型新基金,則可能不得以“固收+”的名義進行宣傳。

針對上述情況,北京商報記者向部分公募機構求證,南方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證實確有此事,且明確相關產品的權益投資比例區間要求確實是在10%-30%範圍內。但也有收到相關通知的部分公募內部人士表示,監管僅要求權益投資比例上限超過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的名義宣傳,未提及10%的下限。此外,還有部分公募內部人士表示,尚未收到相關通知。

事實上,此次監管明確“固收+”定義,並非空穴來風。

上述南方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直言,由於此前基金合同對於權益投資的具體比例規定較寬泛,“固收+”又屬於營銷概念。所以在“固收+”沒有明確定義的基礎上,部分基金公司會把含較高權益投資比例的固收類產品作為“固收+”去營銷和推廣。但實際上,這一概念可能與部分普通投資者所理解的“固收+”不同,也會導致市場波動時,相關投資者的資產被“誤傷”。

回顧此前,從部分宣傳資料來看,確實並未明確權益投資比例。例如,有公募宣傳資料顯示,“固收+”策略基金是指主投較低風險的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構建一定的基礎收益,同時輔以小部分權益資產來增強收益,並滿足一定回撤控制要求的基金,主要分佈在一級債基、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基金中,適合能夠承受一定風險,希望獲得比固收投資收益高且風險低於權益類產品的投資者。

對此,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固收+”產品明確權益投資比例至關重要。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坦言,“控制權益投資比例非常重要,‘固收+’這類產品也應該根據投資者適當性進行匹配”。

“監管明確了‘固收+’的定義是非常好的,能有效防止這個概念被市場濫用,也能讓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更好地匹配自身需求”,前述大型公募內部人士如是説道。

某中型公募市場部人士也表示,很多投資者對於“固收+”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甚至不太明白“固收+”產品的風險等級,新的要求將權益資產佔比高的產品排除在外,可以更好地保護投資者,有利於投資者更好地識別風險,做好投資決策。

另外,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雖然部分公募表示尚未收到前述監管窗口指導,但出於穩妥起見,後續對於旗下“固收+”產品的相關宣傳,也會參考前述要求進行調整。

超千隻產品符合新要求

在上述要求下,此次“固收+”策略的概念終於從原先的模糊走向清晰。那麼,現存哪些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基金符合最新的“固收+”要求?

以股票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比為10%-30%的偏債混合基金,以及二級債基全部納入計算來看,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7日,共有494只偏債混合基金在最近四個季度末的權益投資比例(2021年三季度末至2022年二季度末)均符合監管最新要求,疊加二季度末有數據顯示的613只二級債基,共計有1107只產品符合最新的“固收+”要求,整體來看,“固收+”基金資產淨值合計為1.22萬億元。

而若從權益投資比例上限不超過30%的偏債混合型基金、二級債基的要求來看,近四個季度則有702只偏債混合基金以及596只二級債基符合相關要求,合計共1298只基金,基金資產淨值合計約為1.4萬億元。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從近四個季度來看,也有54只偏債混合基金的股票市值佔基金資產淨值比均超30%,最高甚至超過60%。

針對目前權益投資比例尚不符合新要求的產品,有業內人士指出,相關基金管理人或不會為了符合標準而提高或降低權益投資比例,而是會選擇再發一隻新的基金。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羣航表示,“從技術角度看,調整權益投資比例匹配新的‘固收+’要求有較大難度。若調整基金產品的權益投資比例,則要牽扯到修改基金合同。與基金託管人進行溝通,甚至需要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投票表決,流程眾多且需要有份額持有人高度配合。相比之下,保持原有產品不變,再發新基金的難度會低很多。這樣一來,也等於豐富了公司旗下的產品線”,王羣航如是説道。

展望未來,郭施亮表示,若“固收+”基金權益投資比例得到有效控制,則相關產品的潛在風險波動也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更適合相對穩健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 實習記者 姬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