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2月5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農民警告稱,對華爭端將使他們付出280億美元的代價 在本週五公佈的一份預算前報告中,澳大利亞全國農民聯合會(NFF)呼籲政府投資35億澳元(26.6億美元),以支持旨在使該國出口市場實現多元化並改善供應鏈的貿易戰略。NFF警告稱,澳農業到2030年將年產值提升至1000億澳元的目標,將遭到(澳中)貿易中斷的“嚴重挑戰”,除非堪培拉能提供更多支持。
隨着澳中雙邊關係陷入一代人以來的最低點,過去18個月來澳大利亞農業已成為靶子,大麥、海鮮、葡萄酒和其他出口產品受到制裁。雙邊關係惡化已迫使(澳)生產商尋求其他市場,並有可能導致(澳)農業計劃——利用迅猛增長的中國需求將澳大利亞發展成亞洲的“飯碗”——徹底化為泡影。
NFF的負責人託尼·馬哈爾説:“近來的(對華農產品貿易)中斷,將導致農業在這個十年損失369億澳元(約280億美元)。”該組織已向堪培拉提交一份要求為接下來4年撥款的清單,包括用於與貿易相關的10億澳元,例如改善出口供應鏈、提升市場開發活動、增加政府資源以改善農業市場準入等。
一些遭受北京貿易制裁最嚴重的(澳)農業企業,紛紛採取擺脱對華依賴的多樣化措施。葡萄酒釀造商布魯斯·泰瑞爾説,北京徵收反傾銷税無異於關閉了中國市場,“中國是澳最大最有利可圖的市場,因此這是一個嚴重打擊。中國去年7月開始進行反傾銷調查時,我們就開始(深入)開發現有市場和新市場。這會有所幫助,儘管沒有任何國家能替代中國”。他已擴大美加業務,重啓斯里蘭卡業務並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市場。此前以中國為目的地的一些農產品,在找到替代性市場方面也取得成功。穀物生產商CBH集團已將首批用於生產麥芽糖的大麥出口到墨西哥,並正重啓沙特市場。即便如此,在農業分析師們看來,由於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和豐厚利潤,來自中國市場的損失仍是(澳大利亞)農業的一大擔憂。(作者詹米·史密斯,丁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