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孫宏斌“押”上了自己

這一回,孫宏斌“押”上了自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伯虎財經,作者 | 唐伯虎

融創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恆大?這個問題,懸在每一個等待交房的業主心上。

半年多以來,融創一改過去“買買買”的大手筆,轉向“賣賣賣”的模式,但“大象”割肉,收效甚微。

3月下旬,融創中國2021年歸屬股東淨利潤同比下降85%、年報“爽約”的消息相繼傳來,其盤中股價更是一路急跌。

4月1日起,融創中國在香港暫停交易。

“炸彈”正式開啓倒計時,融創能不能找到那根安全線?

01 過上“緊”日子

2020年,融創實控人孫宏斌在業績發佈會上表達過對樓市“洗牌”的感慨,提出融創要以“處置不良資產、降低融資”等收縮戰術為主,“公司拿地會謹慎,不賺錢的活不幹”。

那段時間,融創出售了幾個酒店、多次減持金科股權,換來2020年融創淨負債率、資產負債率兩項指標達到“三道紅線”政策標準。

這可能給孫宏斌加註了信心,2021年上半年,孫老闆彷彿忘記了之前的謹慎,再次開啓買地大計。

去年2月,融創一口氣在蕪湖、無錫、重慶等6個城市拿地,其中蕪湖地塊溢價高達169.44%;其與建發聯合體拍下的上海普陀區地塊,單價超8萬元/平方米。

去年5月,融創通過招拍掛網站以430億元的價格收購18個地塊,單月拿地金額幾乎接近前4個月的拿地總額。

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到,2021年前6個月,融創拿地83宗,總成交額突破千億元。

瘋狂拿地背後,當然有融創的金錢力支撐。2021上半年,融創中國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人民幣3,207.6億元,同比增長64%。

信心爆棚的孫宏斌在融創中期業績發佈會上放出豪言,“除了我們以外都有可能爆雷”。

然而,孫老闆這句話很快站不住腳。

2021年下半年,融創開始“割肉”倒賣家產,包括相繼轉讓上海虹橋商務區寫字樓、杭州核心地段酒店及寫字樓、昆明文旅城二期等多個項目,出售貝殼股份、變賣融創服務股權等等。

去年11月,孫宏斌甚至自掏腰包,以無息借款的方式為融創提供自持的4.64億美元資金。

半年時間,融創回血近400億元。只是,跟融創在2021上半年9971.22億元的負債總額相比,這點錢杯水車薪。

進入2022年,融創的hard模式進一步升級。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今年2月,融創中國單月銷售面積為165.4萬㎡,同比下降24.72%;銷售額223.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2.75%。

另外,融創中國陷入多起票據追索權糾紛,其在重慶、四川等地子公司均有涉及。

到了3月份,融創的“緊”日子又覆上一層霜。3月28日,融創發佈公告稱,不刊發2021年未經審核年度業績,延期舉行董事會會議,並表示融創中國股份將於4月1日起暫停買賣。

對於這麼做的原因,融創在公告中解釋,是近期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公司評級引起有關境外貸款問題,以及融創房地產境內公開債展期事項等對財務報表的不確定性。

後者正是這一次引發投資者擔憂的導火索。

這裏提到的境內公開債,涉及的主要是融創在2020年4月1日發行的本金40億元的“20融創01”的本息和2021年4月2日發行的本金20億元的“21融創03”的利息。

為了這兩個項目的展期,孫宏斌親自下場,押上自己的無限連帶責任擔保。40億元的債務説扛就扛,但是融創的困境,紓解起來沒那麼容易。

02 “埋雷”

年報“難產”的不只融創一家房企。據不完全統計,恆大、富力、合景泰富等超過15家上市房企都宣佈了年報延期,其中世茂、佳兆業、中國奧園等7家房企在4月1日同步停牌。

受新冠疫情影響是一方面,資金流動性問題才是真正的老大難。

一直以來,融資、加槓桿的模式貫穿着諸多房企拿地、建設的過程。在房地產市場的高增長階段,房企能夠快速完成預售、清盤的過程,實現資金儘快回籠,從而保證自己站在安全地帶。

但是,當行業告別野蠻生長階段,現實一下子把房企分為了兩極——高槓杆的房企唯恐跑不過時間,鉅額負債壓力就顯現出來了。

融創給自己埋下的雷,也隱隱有了觸發之勢。

2015到2019年間,孫宏斌帶領融創通過頻繁併購的方式屢次實現低成本拿地,包括與綠城組建合資公司注入綠城旗下的優質地產項目、對價收購萊蒙國際、中渝置地、泛海控股、陽光100、長江實業等公司多個項目的股權等等。

此外,在2020年短暫“熄火”後,融創又在2021上半年多次下注買地。

這種套路下,融創積攢了大量土儲資源,銷售金額和銷售面積倍速增長,逐漸擠進國內房企第一梯隊。

與之相對的是,2016年開始,融創資產負債總額從原來一直控制在1000億以內,飆到了2500多億,並在此後幾年連連追高,到2021年上半年負債總額逼近萬億級別。

在孫老闆看來,“房地產就是輕資產,買地賣出去了就是輕資產,賣不出去就是重資產”。這其實就是一場賭局,搏一搏,説不定單車能變摩托。

融創真能一直保持“輕資產”屬性倒還好,問題是,它造了一艘“巨輪”。

孫老闆熱衷併購,不侷限於土地。除了對外投資入股了金科地產、鏈家、樂視等多家公司(其中樂視讓融創損失了165億元),融創出手最猛的一次要數與萬達之間的“世紀大交易”。

2017年,融創以631.7億元收購13個萬達文旅項目91%的股權和76家萬達酒店,又在第二年以62.81億元的對價收購萬達旗下原文旅集團和13個萬達文旅城的設計、建設、管理公司,兩筆交易合計涉資近700億元。

到2019年,融創旗下業務形成了服務、地產、文化、文旅以及新的會展會議和康養等在內的六大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融創主要的資金來源一直是地產。2021上半年,融創958.2億元的收入中,91.3%由物業銷售業務貢獻,文旅和物業管理的收入分別為26.1億元和24.2億元,佔比均不到3%。

這麼看來,文旅板塊耗費了大量資金,回本卻十分緩慢,“重”是真重。

放眼這艘“巨輪”,在物業銷售業績放緩之時,融創內部竟然沒有一個板塊能挑起大梁。更何況融創服務與母公司融創中國財務隔離,即使該板塊去年利潤翻倍,也救不了火。

03 “掃雷”

半年多來,融創中國的自救有目共睹。然而,眼下融創拿不出40億元的款項也是事實。

伯虎財經注意到,近期多家媒體報道了融創員工至今未收到年終獎的新聞。

另外,一位融創內部人士告訴伯虎財經,西南區域這幾個月推遲發工資,月初還裁掉了品質和銷管部門。

而在購房者看來,最關心的莫過於“買了融創的房子,還能交房嗎?”

目前,融創在天津、海南、雲南昆明等多地的樓盤出現停工現象。業主們對於按時交收房的期待逐漸變成希望“老孫挺住”,只要能交房就可以。

這讓伯虎財經想起早先恆大“爆雷”,業主們不僅擔心期房會不會爛尾,甚至開始諮詢“如果爛尾,是否還要還貸款?”

事實上,對比起恆大,融創的處境還有轉圜餘地。

恆大的業務版圖鋪得更大,除了地產還有恆大汽車、恆大財富等多項業務,其中恆大汽車直到2021年上半年還在虧損狀態,恆大財富更是波及99%的恆大員工。

另外,恆大還有高達2000億元的待兑付商票,總負債規模接近2萬億。

相比之下,融創的“雷”在地產,也萬幸只在地產。

立於危牆之下,許家印開始賣房補救,不斷尋找項目接盤者;孫宏斌也押上了自己。

好消息是,目前為止融創還沒有躺平。3月25日晚,孫老闆發佈朋友圈,“2022年一季度,我們在28個城市交付43個項目,用最大誠意兑現成千上萬户業主交託的幸福期許”。

4月1日,“20融創01”債券展期方案通過,融創多爭取到了18個月的“掃雷”時間。

今年以來,中央各部委及各省市多次出台房地產行業利好政策,給市場傾注了信心。融創截至2021年上半年仍有2.3萬億的土儲貨值,在行業向暖下,融創絕地逢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和時間競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21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一回,孫宏斌“押”上了自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