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2財富配置手冊】資產配置策:權益仍被看好 銀行理財被重新關注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財經

走過“疫情伴隨寬鬆,通脹呼應商品上漲,A股與海外市場表現兩重天”的2021年,2022年在更多的不確定中拉開了帷幕: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各國上演,確診數量不斷攀高;另一方面,美股自進入2022年以來一直陷在“開門黑”的低迷震盪中。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技術快速進步,逆全球化趨勢抬頭,我們將會迎來怎樣一個2022?又該如何在全球延續復甦、政策逐漸迴歸的基本面下更好地配置資產?

帶着這樣的疑問,經濟觀察報對35位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就2022年宏觀經濟形勢進行調查,近四成受訪者對2022年的宏觀經濟復甦持樂觀態度,過半受訪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及疫苗成效是影響經濟的最大因素。

2021年儘管全球經濟飽受疫情衝擊,但不難發現邊際影響正在遞減,2022年各類資產將如何表現?與此同時,2022年資管新規正式生效,“保本”、“剛兑”退出歷史舞台,內外部新環境下,中國資產價值面臨重估,資產配置也需匹配新的方法論,同時,投資者也要降低收益預期。

復甦恢復常態

儘管仍有疫情衝擊的不確定性,但全球經濟在2021年開始復甦進程。2021年11月,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為54.2,連續17個月位於擴張區間,預計在2022年全球經濟仍延續復甦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4.9%,仍是2011年以來僅次於2021年的高增速。與疫情前相比,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發達經濟體增速依然相對偏高,IMF預測2022年美國增長5.2%、歐元區增長4.3%、英國增長5%、日本增長3.2%,均明顯高於疫情前水平;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則多數向疫情前常態迴歸,IMF預測2022年印度增長8.5%,巴西增長1.5%,俄羅斯增長2.9%。這也意味着,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增長分化格局在2022年仍將延續。

在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看來,2022年,一方面,疫情過後我國呈現出口景氣度較高、高技術投資高增、數字化轉型加快、綠色投資作用凸顯四大結構性亮點,這將對經濟形成重要支撐;另一方面,房地產大幅下行,消費復甦乏力、中下游企業經營承壓、青年失業抬升等四重挑戰仍將延續。因此,他預計全年經濟前低後高,全年增速 5%左右。政策層面,財政政策空間較大,建議適度前置,對沖一二季經濟下行壓力,貨幣政策在美聯儲加息前降息可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穩字當頭,實施逆週期調節,渣打銀行大中華區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認為,這預示着在去年宏觀和監管政策都大幅收緊之後,今年的政策會有所鬆動,以守住增長的底線。同時,中國仍致力於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加速脱碳進程和促進共同富裕,這些中長期目標意味着政府會避免過度刺激經濟,防止結構性問題固化。

外部風險傳導需要警惕,這也是2022年我國宏觀經濟層面所面臨的較大的風險。美國最新的CPI增速是1982年以來的最高值且還將繼續衝高。招商證券研發中心董事總經理謝亞軒面對如此不尋常的通脹走勢,提出是存在三個“不足夠”的警惕:一是,僅僅以疫情帶來的總供給衝擊來解釋,從原因分析的角度是“不足夠”的;二是,目前債券市場對於通脹超預期的交易是“不足夠”的;三是,社會公眾對於為對抗通脹而帶來的經濟負面衝擊的心理準備是“不足夠”的。而以上三個“不足夠”,可能通過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資產價格波動和人民幣匯率等多個渠道對中國宏觀經濟基本面產生衝擊。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隨着美聯儲加息步伐的逼近,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市場泡沫會否被刺破同樣值得關注。“人們總是也在風險四伏的時候擔心發生危機,在形勢變好時得意忘形。因此大量案例證明,一致預期往往是錯的”。

權益機會仍被看好

在“共同富裕”和“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降低房地產資產配比的同時增加金融資產配比正呈現加速之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比例已經提高至33.7%,較2010年提高了10%,參考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變化趨勢可以發現,利率水平不斷走低的過程中金融資產特別是股票資產在資產配置結構中的佔比會不斷提高。

在中國銀行發佈的一份資產配置白皮書中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5日,Wind全A指數錄得了9.67%的正收益,打破了漲不過三年的魔咒,因此,白皮書認為這正是權益投資大時代的復興趨勢。

回顧2021年,A股結構化十分明顯,總體來看,成長優於價值、小盤優於大盤。分板塊來看,創業板指明顯跑贏上證指數與深證指數,中證1000指數明顯跑贏滬深300與上證50。

2022年伊始,A股的開端並不樂觀,上證指數跌多漲少,自年初第一天維持在3600點後,一路震盪下跌,始終在3500多點徘徊;深證成指延續了類似的走勢。2022年還有機會嗎?經濟觀察報對市場上百餘位投資經理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股票仍是多數投資者青睞的大類資產,28.9%的受訪者認為最值得投資的是股票。

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價值風格投資總監張金濤表示,目前A股市場估值處於歷史低點,已回落到疫情時指數的點位,對不利的因素消化的比較乾淨。後續走勢主要取決於兩大元素:一是跟經濟相關的盈利;二是資金面會怎麼走。從大的資金流動來説,目前國內穩經濟政策發力,預計後續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寬鬆。整體流動性,2022年也不會太差,國家整體穩經濟,國內流動性相對比較寬鬆。

權益機會被看好並不代表會容易獲得收益。45%的投資者認為2022年將比2021年更難取得收益,69%的受訪者認為2022全年震盪調整,另有10%的受訪者認為2022年的上證指數呈現“V”型結構。

考慮到A股市場行業輪動快、業績分化大的特點或將在2022年延續,集中配置某一風格的基金會面臨較大的波動風險。因此,廣發基金資產配置部總經理楊喆對投資者的建議是通過均衡配置進行風險分散。

在主題選擇中,機構投資者最看好的行業依次是5G芯片、雲計算(20.2%)、新能源(17%)、醫藥醫療健康(14.3%)。“2021年A股行情‘含新能源量’極高,2022年同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申萬宏源在2022年展望中表示,“成”在新能源投資快馬加鞭,新能源仍是稀缺的高景氣方向。“敗”在板塊性價比偏低,進一步上漲有待基本面趨勢的持續驗證。

資管新規疊加低利率 銀行理財受青睞

在調查中,有超過一半的投資經理認為公募基金是2022年實現規模擴張的機構,而在他們看來,基金開門紅仍然可期,但也需要保持謹慎。

公募基金受關注背後,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保本”已成為歷史;與此同時,信託收益也在2018年開始出現下降,“剛兑”不再,投資者趨於謹慎。

相比較其他理財帶來的收益率,信託產品高收益率且剛兑成為其吸引高淨值客户的原因之一。資管新規出台後,在過渡期內,這一切發生了改變。2018年開始,信託違約頻次開始增加。同時,2018年資管新規發佈,信託等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向客户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兑付,要求打破剛性兑付。2020年以來,信託產品的收益率再次降低至7%左右,如今部分投資類信託產品的收益率已經跌破6%以下。

同樣隨着資管新規發生明顯變化的還有銀行理財。進入2022年,資管新規過渡期基本結束,銀行理財產品正式宣告進入“淨值化元年”。2021年資管新規過渡期內,銀行理財產品仍在轉為淨值型過程中,且不同投資類型產品收益差別較大,淨值更新頻率也有所偏差。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預期收益型產品退出,2022年淨值型產品發行數量可能會繼續增長,但增幅會放緩。“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這與2020年銀行理財為投資者創造的收益相當,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植信投資研究院研究員路宜橋表示,從收益率來看,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呈下行趨勢,其中大行、股份行、中小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率差距有所縮小。

儘管如此,在經濟觀察報採訪中,受到去年股市和基金大跌波動洗禮的部分年輕投資者,降低了風險偏好,選擇2022年試試銀行理財產品。

在經濟觀察報的調查中,仍有部分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是2022年會考慮的可投資資產,而這,也是大部分投資者在投資公募基金未達預期後的選擇。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