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美國針對華為及其子公司的芯片升級出口新規正式生效不到一個月,日本供應商便“撐不住了”。新浪財經10月4日援引日媒報道,近日,索尼、鎧俠(原東芝存儲公司)已相繼向美國商務部申請繼續供貨華為,但截至3日,他們的申請尚未被批准。
與華為交易規模達千億!兩日企難捨“大金主”
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自9月15日美國的芯片出口新規正式生效後,索尼和鎧俠便不得不停止向華為供貨。據悉,索尼和鎧俠都是華為芯片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與華為的合作對兩家公司來説至關重要,失去華為的訂單,兩家公司都將面臨收益前景惡化的風險。基於此,它們才選擇了提交繼續供貨的申請。
詳細來看,雖然索尼的主營業務是研製電子產品,但其研發的“圖像傳感器”半導體近8成的銷售額都來自智能手機業務。《朝日新聞》表示,索尼和華為之間的年交易規模能達數千億日元,以索尼2019年8455億日元的營業利潤作為參考,華為稱得上其名副其實的“大金主”。
而鎧俠作為全球第二大閃存芯片製造商,同時也是華為的重要供應商。集微網曾報道,鎧俠在其最新公佈的IPO文件中指出,美國針對華為的新規恐使得整體NAND Flash市場供應過剩,價格下跌。9月28日,鎧俠還在其官網發表聲明稱,考慮到新規影響,公司及主承銷商決定推遲推進IPO的時間。
《朝日新聞》還表示,在無法預見與華為的交易前景的情況下,這兩家公司的生產速度都有所下降,若無法找到替代華為的“大客户”,繼續維持低生產效率,兩家公司的收益前景堪憂。
損失達643億,美國“新規”重創日企
實際上,索尼及鎧俠的損失只是“冰山一角”,美國的新規已讓許多國際企業“吃不消”。《日本經濟新聞》9月16日報道説,日企零件出口受影響規模達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43億元);另外,據韓國半導體行業預估,停止向華為供貨一年以上,韓國半導體業的年損失額將達1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83億元)。
除了日韓半導體行業外,美國本土企業也“深受其害”。英媒曾援引數據,從華為的全球供應商數量來看,美國緊隨中國大陸(30家)位居第二,數量多達23家;波士頓諮詢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美國維持現行“新規”中規定的限制,相關美企將損失8%的全球份額和16%的收入。
事實上,美國“新規”的不良後果已然初步顯現。美媒9月報道稱,美國對華為的打擊,已經引發了美國芯片行業大量庫存積壓的現狀。為了“脱困”,許多美企也採取了與索尼、鎧俠一樣的舉措——向美國申請恢復對華為供貨,比如美國半導體巨頭高通。
但市場認為,因美國有多個部門和機構介入華為產品的進口事宜,導致批准程序錯綜複雜,耗時長久,依據以往經驗,審批至少需要8個月甚至超過1年的時間。據悉,目前獲得向華為供貨許可的,依舊只有英特爾及AMD兩大巨頭。這便意味着,這些受挫的企業,在審批未通過前,還需令謀他法度過難關。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美國“新規”對國際企業造成的傷害,新華國際曾評論:美國對華為“扭曲的”的技術封鎖,最終只會傷到美國自己,上述美企的損失便是最好的印證。
文 | 李銀蘇 題 | 凌明 圖 | 饒建寧 審 | 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