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點名之後,恆大汽車的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新華社點名之後,恆大汽車的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近日,新華社撰文評論: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虛假宣傳”“虛火過旺”隱憂。文中點名了恆大汽車未有量產車在售,卻市值高達5000億港元的情況。反映在資本市場上,3月29日,恆大汽車盤中跌幅擴大,一度跌超過15%。

新華社發文針砭時弊,或許是恰巧點在了恆大汽車的“痛穴”上。作為港股市值僅僅次於比亞迪的第二大車企,其財報數據顯示,企車業務營收卻僅僅佔到總營收的1.21%,“第二大車企”似乎有些名不副實。

“假噱頭”還是“真實力”?恆大造車的“虛火”停的下來嗎?

3月25日,恆大汽車召開發佈會,發佈了一系列造車進展,但量產車仍然遲遲“難產”。去年8月份,恆大汽車發佈6款“恆馳”汽車,恆大熱衷於造車,與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度關注不無聯繫。

2020年,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越豐田成為市值最高的車企,國內方面,蔚來估價漲了400%,小鵬、理想等新能源造車品牌,市值均有上漲。今年1月份,恆大汽車發佈公告,以定向增發的方式,股權融資260億港元。經歷過資本的寒冬之後,新造車的風口又飛了起來。

目前市面上對於恆大造車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認為恆大可能在“以造車之名,給地產業務拿地為實”,另一種則認為恆大實實在在有造車的實力。

對於這兩種聲音,我們不置可否。

去年5月份,前恆大動力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呂超曾經發聲,認為房產企業造車"不符汽車產業發展規,若不徹底改變行為方式、造車理念,則很難成功"。

恆大造車究竟是“噱頭”還是像部分媒體所言,真的有顛覆新能源汽車格局的真實力?

從恆大進軍汽車領域到現在,不難發現一件事,無論造車業務進展怎樣,發佈會倒是辦了不少。這説明一件事,至少在營銷這件事上,恆大汽車上費來相當大的心思的,但是如果深究起來,就不難發現恆大造車最難的地方在於,他似乎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技術。

拿前幾日發佈會上,恆大汽車發佈的智能聯網系統來看,在聯合研發的恆大、騰訊、百度三家中,只有百度以及騰訊有技術實力,單單對於恆大汽車而言,要在1年11個月內招到一個完整的技術團隊,完成團隊磨合,並且給出一個可用的解決方案,並不容易。

在向善財經看來,在很多行業包括地產行業,這樣的“營銷前置”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正確,很多企業都是“先賣產品方案,後賣產品”,很多公司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汽車領域,可能並非如此。

汽車行業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前置”行業。什麼是“技術前置”?舉個例子,現在幾乎每台汽車上都有的ABS系統(剎車防抱死系統),最早出現在汽車上可以追溯至1953,而直到1978年才有第一款量產的ABS車型出現。

也就是説,對於汽車行業來説,先有技術研發,再有成熟產品是一個不變的規律,因為汽車本身就是各種技術系統組合而成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看,恆馳作為一個帶有地產基因的品牌,在三電領域(電機、電控、電池)領域沒有深度技術積累的情況下,真的能造好汽車嗎?不好説。

根據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份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因三電系統缺陷召回佔召回總數量的31.3%。主要問題集中在充電速度與宣傳不符、電池質量問題突出等等方面。

換言之,即便一些品牌(包括特斯拉)在量產車上市多年後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現問題,技術積累不足,且沒有任何一款量產車投入市場的恆大汽車就能做好嗎?這一點頗為值得持續觀察。

“千金難買競爭力”,恆大造車的“陽謀”勝算未卜

一方面,恆大在汽車行業一直“高歌猛進”,這也一度獲得了部分投資人的青睞。不過與此同時,市面上關於恆大的謠言也一直不斷。

去年8月份,市面上有消息稱恆大集團向廣東省政府提交了一份《關於懇請支持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的情況報告》,其中信息顯示恆大集團有息負債8355億元,在128家金融機構借款2323億元。

隨後,恆大恆大集團發佈"嚴正聲明",稱"恆大集團負債8000億的消息為謠言"。恆大辟謠之後,市場反饋並不算積極,直到德銀、摩根大通等數家投行為恆大背書之後,市場信心逐漸回穩。

客觀的角度來看,不排除有人試圖放出假消息來故意打壓恆大市值的可能性,畢竟恆大汽車受到投資人青睞,還是有很多人會眼紅的。至於恆大造車到底缺不缺錢,似乎是個羅生門,至少從之前的股權融資來看,恆大確實有可能在為造車籌謀資金。

不過面對恆大來説,造車業務,似乎依舊沒有地產業務那麼重要。

2019年,恆大宣佈投資1600億在廣州南沙區建設整車、電池和電機三大基地等項目,同年8月份,恆大斬獲南沙區兩宗地塊。而在當年七月,金浩生活服務(江蘇)有限公司以底價7.04億元的價格拿下了兩宗住宅用地,俊江新能源科技(江蘇)有限公司以底價1.38億元拿下一處工業用地。

頗有意思的是,根據天眼查App顯示,前者為恆大汽車旗下子公司。而後者則已經更名為恆大新能源汽車(江蘇)有限公司。

新華社點名之後,恆大汽車的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新華社點名之後,恆大汽車的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由此觀之,“投資汽車產業拿地”或許是恆大入局汽車領域的“陽謀”。

根據《財新》報道,恆大不斷加大在汽車產業的投資,然後通過獲得的配套住宅用地回籠資金,從而實現所謂的優勢。

夏海鈞曾表示,恆大在與地方政府談判時會建立一個模型,其中包括當地投資建廠的預計虧損、汽車產業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税收增長,憑此模型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住宅和生活用地。

造車口號喊了幾年,PPT也發佈了幾回,量產車仍未大規模量產,也難免讓人狐疑,難免會有人想到了樂視.....

這也難怪威馬汽車沈暉在微博開腔調侃:“恆大汽車就差汽車了 。”

向善財經認為,恆大造車這件事兒,最核心的其實不在於恆大到底有沒有錢,有沒有通過造車這件事兒去拿地,而是恆大能不能給恆馳汽車一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可能也是市場所關注的焦點所在。

如果將來某一天,恆馳產品實力真的對對錶BBA、“秒殺”特斯拉,而且市場公認這一點,那麼恆馳毫無疑問就是國內民族汽車工業的驕傲。

但是,問題在於,對標特斯拉,超過BBA不是靠嘴説出來的,背後需要的是技術、品牌的長期投入。單是這兩項,就可能需要數百億人民幣的投入,再加上供應鏈、以及生產製造環節的投入和磨合,沒個十年八年的或許搞不來。

因此,不是説國內品牌做不好新能源汽車,而是説,需要曠日持久的在人才、技術以及產業上持續不斷的投入,才能慢慢積累起來優勢。

實際上,得益於智能化以及電動化的趨勢,汽車高價值產業鏈正在發生轉移,從傳統的生產製造環節,逐漸轉移至信息系統的集成領域(從工業轉移至信息產業)。這對於國內的科技企業以及汽車企業來説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物聯網時代,智能設備種類越來越多,人們與信息的交互入口也越來越多,而智能汽車則是少有的能夠建立起完整的軟硬生態的一級入口,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賽道火熱之後,企業進場也自然會被關注,但在未來市場上,產品端的競爭也會愈發的激烈,而對於新造車勢力中的"後浪"們來説,如何快速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就顯得頗為關鍵。

未來,在這場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恆大究竟在產品上能拿出幾分實力,也許是市場更需要關注的地方。

向善財經原創稿件,訂閲號ID:IPOxscj。轉載保留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23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華社點名之後,恆大汽車的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