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今年新基金經理特別多!一季度144位走馬上任,華夏基金有6位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年底掀起的公募基金熱一直延續到今年一季度。

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期算,截至3月31日,今年以來共有422只新基金問世,合計募集資金1.07萬億元,對比來看,即便被稱為新發基金大年的2020年,也要到 6月份新基金髮行規模才達到1萬億元。

市場火熱之下,基金經理行列的新人也快速增加。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整個公募行業的新基金經理高達144人,而在2020年同期新基金經理僅為56人,2019年同期則為74人,今年新基金經理爆發,人數已突破了疫情之前的水平。

為何今年新基金經理特別多?新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能買嗎?需要注意什麼?有基金專業人士表示,不建議投資者買這類基金,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新基金經理的能力得到市場驗證,屆時再入手也不遲。

今年一季度新增144位基金經理 有新人一上任便帶9只基金

Wind數據顯示,這144位基金經理來自80家公司,其中,華夏基金旗下的新基金經理數量最多,達6位,分別是餘昊、朱熠、吳彬、劉薇、王驪鵬、張千洋,2020年同期該公司僅有2位新基金經理。

為何今年增加了多位新基金經理?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應該是正常的人員上任,一方面,華夏基金今年一季度新發了不少基金產品,以基金成立日來算,新發產品高達19只,對基金經理需求較大,而這些新基金經理大多經歷了研究員到基金經理助理到基金經理的上升渠道;另一方面,華夏基金是一家比較大的公募基金公司,部門比較多,雖然看起來有6個新基金經理,但分攤到各個部門來看,數量也就不多了,屬於部門內部的正常調整。

除華夏基金外,安信基金、創金合信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以及東方證券資管今年一季度都有4位新基金經理上任,其餘74家公司新基金經理在1-3位不等,涵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QDII型基金等多類基金產品。

一般而言,由於新基金經理相對缺乏經驗,因此旗下管理的基金產品並不多,只有1、2只。當然,也有不少基金公司會將已有豐富經驗的老基金經理作為共同任職的基金經理,一起負責某隻基金產品。

比如,3月底剛剛成為基金經理的龔超,目前管理創金合信新材料新能源A/C基金,這是一隻普通股票型基金,非常考驗基金經理的選股、調倉能力,對於一個新基金經理而言,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此,該只基金還有一位共同任職的基金經理李遊,其擔任基金經理已近5年,管理的創金合信工業週期股票基金近一年業績表現不錯。

不過也有例外,Wind數據顯示,華夏基金的新基金經理劉薇雖然在今年1月27日才上任,但目前卻管理着9只基金產品,該公司同日上任的吳彬也管理着8只基金,為何要給這些新基金經理“委以重任”?

記者注意到,這兩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均為債券類的基金。貝殼財經記者從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處瞭解到,如果出現新基金經理“一帶多”的情況,有可能其管理的產品是與機構合作的產品,難度不大,而且產品趨於同質化,特別是債券類基金,不像股票基金那樣需要時刻緊盯。

新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能買嗎?需要注意點啥?

基金火熱,基金經理需求大增,那麼基金經理培養是否能跟上?

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投資者對投資能力、資管產品的精細化、投資策略多元化的要求越來越專業,標準與門檻也越來越高。公募基金對專業領域人才,尤其是與投資者需求相匹配的專業人才,仍有大量需求。

平安證券基金研究團隊執行總經理賈志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如今權益基金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基金市場規模增長較快,因此,基金公司培養新生代基金經理的動力也比較強。

記者瞭解到,目前基金公司的新基金經理一般都以內部培養為主,從行業研究員晉升為基金經理助理,再晉升為基金經理是比較正常的晉升之路。

以博時基金的人才培養計劃為例,研究員先做4年產業研究,之後通過一套答辯程序和標準,如果合格,可以進入投資體系,從基金經理助理做起,然後再繼續做5~6年的產業研究,才能成為基金經理,前後加起來跨度高達10年。

比如該公司2021年1月29日上任的新基金經理齊寧邊,就基本上遵循這一路徑,其2010年至2015年任中投證券的研究員,2015年至今歷任博時基金的高級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兼基金經理助理、資深研究員兼基金經理助理、資深研究員兼投資經理等職務,2021年1月起擔任基金經理。

不過,即便這些新基金經理此前已經有了豐富的研究甚至一些投資的履歷,業內人士仍然建議“基民”在選擇新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時應該慎重。

“新基金經理還是要多看從業背景,適度參與。” 賈志表示。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也表示,買基金主要看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同一個基金經理的話,買老產品比新產品好,而新基金經理沒有歷史業績等數據做支撐,光看之前的履歷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也不建議投資者買這類基金,如果説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新基金經理的能力得到市場驗證,屆時再入手也不遲。

市場大跌基金經理也“焦慮”

有人道歉 也有人一週調研近10家公司

在外界看來,基金經理是一份高薪且光鮮的工作,但其實他們也面臨業績排名的高壓。

牛年春節以來,截至3月31日收盤,上證指數已跌去 5.83%,恆生指數也跌去8.71%,創業板指跌幅更是高達19.2%,這也意味着今年新入場權益基金的“基民”很難賺到錢,新建倉的權益基金也很難為投資者賺取收益。

這段時間,一些基金產品還刷新了成立以來最大回撤紀錄,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張坤、劉格崧管理的基金。

這種情況下,不僅“基民”焦慮,基金經理也焦慮。

基金經理顏敏(化名)告訴記者:“之前,我比較看好新能源、消費賽道,年前配置了一些相關行業的股票,但年後沒來得及減倉,所以我管理的一隻基金業績回撤特別大。那段時間我壓力確實挺大的,會通過打羽毛球來解壓,和白酒行業研究員的溝通頻率也明顯增加了。”

另一位基金經理楊堅(化名)表現則相對比較“淡定”,“2015年、2016年、2018年的大風大浪都過來了,所以今年面對市場震盪,心態還行。不過我們調研的強度一直很大,每週大概可以達到7-10家。”該基金經理旗下管理的一隻基金近3個月回撤超10%。

焦慮之下,已經有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向投資者致歉。基金經理道歉此前在業內並不常見。

3月下旬,嘉實基金機構投資部投資經理總監歸凱在微頭條上發文致歉稱:“我們努力做到希望能控制回撤,但是整個核心成長類資產的預期波動比較大,所以我們也深感抱歉,整個基金回撤比較大。”

公開資料顯示,歸凱2014年加入嘉實基金,目前,其管理着8只基金(A/C份額合併統計),管理規模突破500億元。Wind數據顯示,年後(即2月18日)至3月31日收盤,這8只基金均有不同程度的回撤,回撤最低的為嘉實增長,區間回報約-12.78%;回撤最大的則為嘉實瑞和兩年持有期,區間回報約-19.49%。

3月初,匯安基金髮文為旗下新成立不久的基金——匯安均衡優選基金向投資者致歉,稱基於對於長期賽道的看好和短期流動性的判斷,我們堅定地做了投資佈局。然而春節期間,資源品價格上漲,導致通脹預期抬頭,恐慌情緒蔓延,市場波動突然加大,匯安均衡優選混合的淨值也因此出現了較大的回撤。

公開資料顯示,該只基金成立於今年2月9日,成立以來已跌去22.01%。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