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隊伍”有望再度擴容。12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籌備1年有餘的廣銀理財也將於近期正式開業,貴陽銀行也在近日發佈公告稱,擬出資10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貴銀理財。在持續擴容的同時,如何規範理財子公司合規發展也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自“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佈以來,理財產品銷售新規、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規範等一攬子配套文件也已陸續出台。如今,“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在即,理財市場也將邁入規範化發展的新階段,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理財淨值化轉型的實施情況、產品估值、資產配置方面將是監管的重點。
理財子公司擴容進行時
在2019年首批理財子公司獲准開業兩年多時間內,理財子公司數量持續擴容。12月22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廣發銀行處獲悉,2020年7月獲批籌建的廣銀理財將於近期正式開業。就在不久前的12月20日,貴陽銀行也發佈公告稱,擬設立全資子公司貴銀理財,註冊資本為10億元。
除貴陽銀行外,今年以來,還有多家中小銀行宣佈擬設立理財子公司。例如,9月27日,北京銀行發佈公告,擬投資不超過50億元設立理財子公司;10月28日,西安銀行宣佈,擬出資不超過1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西銀理財。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備進展如何?北京銀行相關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該行理財子公司正在加速籌備中,後續有消息將會及時公佈。
在資深銀行業分析人士卜振興看來,理財子公司不斷擴容有利於促進表內外業務風險隔離,有利於推進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有利於推進理財業務市場化發展。不過理財子公司成立有一定門檻,最低註冊資本為10億元,一些銀行比較難達到。
從整體來看,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披露數據,截至2021年9月底,理財子公司共獲批籌建29家,21家已正式開業,產品存續規模達13.69萬億元。不過,從增速來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相較於2019年、2020年,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開業的數量則有所放緩。
“理財子公司將取代銀行成為理財產品的主要發行及管理機構,理財子公司也會繼續擴容,推動產品打破剛性兑付、向淨值化轉型。”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分析指出,今年理財子公司獲批及開業速度放緩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過去兩年有實力的銀行已經成立理財子公司,尤其是大中型銀行;二是今年以來監管層對理財子公司的合規性審核從嚴,對銀行的產品淨值化轉型情況也有較高要求。
配套文件接連落地
在理財子公司不斷擴容的同時,如何引導理財子公司邁向規範化發展也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北京商報記者12月22日梳理發現,自“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發佈以來,理財產品相關制度配套文件也正在加速完善。
今年5月27日,銀保監會頒佈《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並於6月27日正式施行。《暫行辦法》規定,禁止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並要求理財子公司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整改。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以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的方式仍是主流,但大部分銀行會在產品説明書中強調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
談及大多數銀行依舊採用區間數值展現業績比較基準的原因,劉銀平表示,理財產品禁止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不能展示,只不過要在顯著位置對業績比較基準的測算依據和方法進行説明。此外,投資者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不高,如果產品不展示單一或區間數值的業績比較基準,投資者接受度會更低。
此前,一家城商行業務部門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透露稱,使用年化業績比較基準和區間業績比較基準兩種形式主要受限於客户的風險偏好、投資習慣、年齡分層等因素,大部分客户希望在投資理財產品時,能夠以直觀明瞭的方式瞭解理財產品的可能收益情況。
除《暫行辦法》外,6月11日,央行、銀保監會還發布了《關於規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根據要求,理財子公司應按照“新老劃斷”原則,嚴格鎖定現金管理類產品投資的存量銀行永續債、二級資本債,允許持有至到期,但不得再新增投資不合規資產,並明確過渡期至2022年底。
而近期銀保監會印發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也對不同理財產品的流動性資產投資範圍進行設限,該文件將於明年5月17日正式施行。卜振興認為,一系列關於理財產品的政策相繼出台,一方面是對理財市場起到了規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防範風險、避免風險積累。
淨值化實施仍是監管重點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在即,理財市場也將邁入規範化發展的新階段。作為資管市場的“生力軍”,成立伊始,理財子公司就揹負着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使命。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披露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淨值型產品規模穩步上升,佔比達86.56%,較去年同期提高26.08個百分點。而根據A股上市銀行此前披露的三季報,保本理財壓降、淨值化轉型也呈現穩中向好的局面,亦有上市城商行提前完成存量理財整改,實現了100%淨值化轉型。
在規範化發展方面,北京商報記者此前獲悉,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日前聯合多家理財子公司研究起草了《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示理財產品的相關文字內容需註明“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等規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指南》目前已經初步起草完成,還在修訂過程中,修訂完成後會按照銀保監會相關要求、指示對外發布。
理財子公司持續擴容,相關監管政策不斷出台,未來理財市場的監管重點將指向何方?卜振興認為,未來理財監管的重點還是淨值化實施的情況,包括資產估值等方面都將是監管的施力點。
“過去銀行理財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銀行理財全面轉型、理財子公司成為主要發行機構之後,相當於一個全新的行業處在起步階段,為了防止行業出現各種違規風險問題,監管層有必要出台相關政策約束理財子公司行為,讓理財子公司潔淨起步,促進理財產品真正轉型。”劉銀平表示,未來理財監管的重點可能放在產品估值、資產配置等方面,理財子公司估值方面應儘量採用市價法進行公允價值計量,資產配置方面不能投資監管禁止領域,且不能有資金池及期限錯配行為。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李海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