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抱團“裂”了:局中人博弈新方向

  對決,難有王者

  基金抱團股的震盪引來的不僅僅是口舌之爭,還有巨量資金的激烈對決。

  以新能源板塊為例,上週該板塊一度重挫時,公開披露的龍虎榜交易席位中,巨量賣出的是機構,巨量買入的也是機構,北向資金也深度參與其中。單個席位數千萬元甚至數億元猛烈對撞,激盪起個股蔚為壯觀的波瀾。

  在2020年公募基金業績榜領跑的一位基金經理説,“短短几個交易日,一些個股價格回調幅度達30%,對於清楚瞭解這些個股基本面的我們來説,只有一個反應,趕緊配置。買入價與未來估值的匹配是我們關心的首要因素。”

  這種反應為許多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公募基金經理所共有。“我管理的基金規模不小,硬着頭皮只能買大票,大票流動性好,研究也透徹。對於小票,一來研究不清晰,一旦看錯,賣也賣不出;二來即使研究透了也買不多。”某大型公募機構的一位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旦這些龍頭股下跌百分之二三十,可以再度買入。”

  有趣的是,與這些大膽加倉的基金經理逆行的恰恰是同行“戰友”。一位以“中庸穩健”著稱的南方某基金經理在上週的市場劇烈震盪中,選擇拋售抱團股。“我們公司有些研究TMT、半導體起家的基金經理現在拿的都是以前完全不碰的白酒股。對於我來説,這就是個反向指標。”解釋賣出抱團股原因時,該基金經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拋出這個觀點。

  雖然許多基金經理並不認為抱團股已到“雪崩”臨界點,但他們普遍擔憂,真到了“雪崩”那一天,賣出的衝擊成本會前所未有的大。而這種擔憂會促使部分基金經理選擇提前下車。業內人士稱,資金量較大的基金在個股買賣中通常不限價格,否則會出現買賣不成功的情況。因此,一旦有基金抱團股形成趨勢性下跌苗頭,就存在不計成本往下砸的可能性。

  在採訪中,中國證券報記者歸納了基金經理對抱團股會否“雪崩”的三條“紅線”:一是流動性出現變化;二是抱團標的範圍,若一再縮小,意味後續增量資金供給不足;三是南向資金增倉,湧入港股代表A股資金流失。

  方向,悄然明朗

  對基金抱團股的前景,雖然業內分歧巨大,但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至少在倉位和投資板塊的微調上,許多基金經理已有所動作。

  “近期以微調倉為主,後續市場若持續過熱會加強警惕性。近期調倉思路,一是市場分化進一步加大,儘量優中選優;二是市場波動開始增加,略微控制波動。若出現市場微觀流動性過於寬鬆以及美債收益率明顯抬升,將立即減倉。”某金牛基金經理説。

  該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行業分散的情況下,最近對個股進行了適度集中。目前的組合包括,一是TMT、消費電子、汽車零部件和智能駕駛等新興產業方向;二是醫藥和消費等長期預期較穩健的板塊,它們過去幾年估值擴張明顯,2021年全年獲得正收益的難度較大,但個股會有顯著差異;三是能給組合貢獻明顯正收益的經濟復甦相關板塊,包括化工、交運、機械以及金融和房地產等。

  泓德基金量化投資部負責人蘇昌景表示,從增量配置的角度思考,未來傾向優先配置安全邊際較高和性價比更好的板塊。例如,部分金融地產、消費電子及週期成長股。前期股價表現超強的遠期景氣度存在確定性的板塊,例如新能源車、光伏等需等待性價比相對較好的時機。

  或許,在2021年以來公募基金爆款不斷、資金蜂擁流入機構的背景下,基金經理所説的這些新方向已悄然明朗。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4 字。

轉載請註明: 基金抱團“裂”了:局中人博弈新方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