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外媒持續報道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關注中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等重大論斷和重要舉措,積極評價中國經濟穩步前行、不斷升級,認為中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將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大信心,為各國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世界經濟復甦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成功控制疫情,率先實現經濟復甦。法國經濟類報紙《論壇報》發表文章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工業生產、零售業和投資活動等實現迅速有力的回升。文章稱,“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世界經濟復甦具有積極意義”。
意大利“螞蟻”新聞網發表評論稱,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重視環境保護,推進節能減排,努力消除貧困,實現包容性增長。基於這些成果,中國確定了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該新聞網稱,中國發展以長期目標為導向,政策的連續性和確定性為投資者帶來信心。相信中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將繼續向前穩步發展,“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外企抓住源源不斷的發展機遇。”
“中國的五年規劃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工具。多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瑞士媒體《現金報》發表文章表示,中國在新發展階段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了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快速發展。文章介紹説,特斯拉和寶馬將向歐洲出口在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中國本土企業的出口勢頭也在上升,燃料電池等相關企業不斷聚集,中國作為電動汽車強國的影響力將不斷增強。文章指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建立起領先的產業結構。中國不斷擴大電動汽車生產,也給很多日本企業帶來紅利,日本多家公司都紛紛強化了在中國市場的本土生產能力。
“創新和數字化發展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把科技創新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位置,定下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基調。
日本《朝日新聞》刊文稱,中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推進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科技創新被視為增長的關鍵,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均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國還將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未來中國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強調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行業。
路透社報道,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10.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2%,雲計算、大數據、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業務收入快速增長。路透社指出,中國以5G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正在加大。中國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69萬個,用户超過1.6億。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實現5G網絡城區連片覆蓋。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9月初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保持第十四位。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認為,隨着疫情得到控制和經濟加快恢復,“創新和數字化發展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中國發展成果將惠及世界”
“開放的中國為世界帶來更多合作機遇,”南非主流媒體《星報》刊登了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法索的觀點認為,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非洲基礎設施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加速綠色轉型,非洲國家期待和中國展開更多綠色合作。
法國《回聲報》發表文章指出,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堅持擴大內需,並在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創新,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國際市場帶來利好。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各領域對外資變得更加開放。報道援引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的觀點表示:“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熱情不減反增,表明中國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印度《金融快報》認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出色表現證明了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獨特地位。未來中國將繼續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與世界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中國發展成果將惠及世界”。該報還表示,中國將通過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加快自貿區建設等方式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和世界各國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
巴西《聖保羅州報》刊文指出,中國經濟活動迅速恢復,呈現出令人矚目的韌性,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巴西“財富信息”網站援引專家觀點稱,中國擴大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原材料進口,如巴西大豆等,對世界經濟復甦產生積極作用。
(原標題:“開放的中國為世界帶來更多合作機遇”(外媒看中國)——多國媒體熱議中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本報北京、布魯塞爾、東京、巴黎、約翰內斯堡、里約熱內盧12月6日電 記者龔鳴、方瑩馨、劉軍國、劉玲玲、李瀅嫣、張遠南)